赫哲族聲樂作品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邢鐵紅
【內容摘要】赫哲族是我國一個珍貴的少數民族,人口很少,但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非常豐富。文章運用一些實例闡述了赫哲族聲樂作品中民歌作品的發展。
【關鍵詞】赫哲族民歌 嫁令闊 依瑪堪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裏江和鬆花江沿岸。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鬆花江上遊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遊至烏蘇裏江的稱“那尼傲”。 赫哲族是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從古至今“夏捕魚作糧,冬捕貂易貨”,隻有少數人兼營農業生產。漁獵經濟,決定了赫哲族的物質文化和飲食特點。赫哲族人民在特有的漁獵生活中創造並發展了本民族豐富的物質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
一、赫哲族民歌“嫁令闊”
勤勞樸實的赫哲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的民歌,有喜歌、悲歌、古歌、漁歌、獵歌、禮俗歌、情歌、搖籃歌、敘事歌、新民歌等。赫哲族民歌大多是即興的隨景、隨心情而編的,形式常常是邊歌邊舞,田間地頭都可以當做舞台。赫哲族民歌可分為“嫁令闊”“天鵝歌舞調”“依瑪堪”“薩滿調”。這裏筆者隻說說“嫁令闊”和“依瑪堪”。
“嫁令闊”是一種情感純樸、輕柔悠揚、流傳很廣的抒情歌曲,用來歌頌美麗的大自然,抒發對家鄉的山河、風光、沃土、曠野的無限熱愛之情。曲調旋律和節奏變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場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創作,表演時不但隨意性較大,而且沒有時間或場合限製,現編現唱,想什麼唱什麼,見什麼唱什麼。“嫁令闊”的襯詞非常有特點,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獨立填充全歌,也可作虛詞穿插在歌詞中使用;特性襯詞“給根”常用於結尾時。如《烏蘇裏船歌》《春季生產歌》《鬆花江相會情歌》等,我國男高音歌唱家郭頌的代表作品除了《烏蘇裏船歌》,還有許多流傳很廣的赫哲族民歌,如《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等。
赫哲族民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偶爾也有對唱,旋律明朗輕快、優美流暢,調式以宮、徵調式為主,結構多為一句體或兩句體的單樂段,節奏節拍規整,常用2/4和4/4節拍,其次是3/4和3/8節拍,有時也出現5/4,很少用變化音,曲調婉轉流暢。由於赫哲族人口較少,沒有文字,更沒有專業的音樂記錄者,所以赫哲音樂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間藝人、演唱愛好者的記憶、口頭流傳。
黑龍江人張誌權把赫哲族民歌收集成冊出版了《赫哲族民歌、歌曲集》,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中共收集40首傳統民歌。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將赫哲民歌收集出版的研究者。張誌權認為,赫哲族民歌從歌詞內容和曲調變化來看,大體可分三大類:一是描寫赫哲族生活的風俗歌曲,如《河邊情歌》《鬆花江相會情歌》《想情郎》《思戀調》等,二是對赫哲族苦難曆史的回憶,如《過去痛苦的生活》。三是感謝黨和毛主席,讚美新生活的頌揚性民歌,如《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領袖毛主席》等。還有人將赫哲族民歌分為五類,也就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曆史性的古歌和對新生活的讚美歌,曆史性的古歌內容具有神話、族源等性質,流傳下來的極少,所以不常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