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視覺文化時代鋼琴教學的形象思維之辨(1 / 2)

視覺文化時代鋼琴教學的形象思維之辨

學術論壇

作者:趙丹

【內容摘要】在視覺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麵對視像教學思想向鋼琴教學領域蔓延的現狀,麵對鋼琴教學活動在形象思維問題上出現的“視覺化”誤讀,鋼琴教學更應明確“形象”在視聽文化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堅守音樂藝術的聽覺本體性立場,推動當代鋼琴教學沿著充滿“神秘性”的音樂意象創生之路前行。

【關鍵詞】鋼琴教學 視覺文化 形象思維 聽覺本體性

一、視覺文化時代鋼琴教學形象思維的誤區審視

一直以來,鋼琴教學的形象思維問題是鋼琴教學領域中一個常談話題,與此類問題相關的理論文章大量湧現,這些文章對形象思維在鋼琴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進行了學理性的探討,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然而,自本世紀初以來,隨著視覺文化在社會文化語域中主導性地位的不斷凸顯,鋼琴教學的形象思維問題也逐步呈現出與視覺文化思潮相融合的趨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慎重審視的理論現象。

循著“形象”與“視覺”相結合的思維路徑,有鋼琴教學研究者就曾以樂曲《北風吹》的鋼琴教學過程為例,指出“教師可為學生穿插播放舞劇、歌劇和電影等不同藝術體裁中這段音樂的片段”,①進而加深學生對鋼琴作品的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有研究者主張在鋼琴教學過程中要多為學生展示與作者、作品及時代背景相關的圖片等視覺資料,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可以說,在當下的鋼琴教學領域中,持這種論調的人不在少數,這首先與視覺文化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占據的主導性地位息息相關,在電影、電視等視像介質強大的媒介攻勢下,視覺大有取代人的其他感覺器官而主導人類認知體係的霸氣和趨勢。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當代鋼琴教學的形象思維問題很容易被視覺感知所簡化,甚至陷入將“形象”與“視覺”相互等同的思想誤區;而學生因長期“浸”在視覺文化營造的視像氛圍中,對這種直接、迅捷的鋼琴教學方式具有極強的感官適應性,這就更加重了當代鋼琴教學活動主體在形象思維問題上的“視覺化”誤讀。

從根本上講,鋼琴教學中的形象思維與視像時代的視覺文化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範疇。視覺文化強調的是“通過可見的形象(image)來表達、理解和解釋事物”,②現實可視性是視覺文化的核心內涵,它憑借眼見為實的直接性占據了速食文化時代大眾文藝領導者的地位。而鋼琴教學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則具有非直接可視性的特點,這種思維過程乃是啟發學生以審美感知為起點,以聯想和想象為心理媒介,最終在頭腦中形成與鋼琴音樂作品相關的某種審美意象,並從中獲得一定的審美愉悅,達到審美創造的藝術境界。在此過程中,審美意象的獲得是學生主動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結果,而不是外界直接給予的。可見,視覺文化時代鋼琴教學形象思維的誤區,正在於其試圖借助更多的視覺資料來引導學生加深對於鋼琴作品的了解,以此實現鋼琴教學方法的創新,但最終卻容易使視覺介質的直接可視性替代了鋼琴教學中形象思維的創造性想象過程,而省略了創造性想象過程的形象思維,拋棄了鋼琴教學的多元化、個性化宗旨,最終給本應富於啟發性的鋼琴教學過程撇下諸多明確無誤的視像答案,進而削弱學生審美自主性的發揮。

二、鋼琴教學形象思維問題的聽覺本體性回歸

事實上,視覺文化語境下鋼琴教學的形象思維問題更應該注重向音樂的聽覺本體性回歸,而不是對視覺文化做更多的妥協與投合。俄羅斯著名鋼琴教育家涅高茲曾經以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教學片段為例,指出“我向來不‘插圖式地說明’音樂,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說這裏的音樂是一朵小花,我說,它能夠引起對小花的情態的印象,它能夠象征小花,啟發學生對於小花這一形象的想象”。③在他看來,“花朵”在音樂中的存在與它在其他藝術形式中的存在一樣是可能的,其在繪畫中的形式結構和在詩歌中的動人詩意,在聲音藝術中也同樣會毫不例外地得到體現。隻不過“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有其自身的藝術特性,它看不見、摸不著,充滿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性,而這神秘性並不是不可把握的,它就存在於音樂語言自身的規律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