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歐洲的戰爭與戰備(1 / 1)

[德國]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一家大容克貴族世家。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曾經在哥延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曆史和外語。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做過27次決鬥。畢業後服兵役。

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誌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1871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後的德意誌帝國宰相,並受封為公爵。此後的20年間,他權傾朝野。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壓工人運動;對外采取現實主義態度,爭霸歐洲,並向海外積極擴張,他本人成為19世紀下半期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辭職,回到莊園。1898年去世。

試問,自從1870年的大戰結束以來,P那一年不曾有過戰爭的警報?就在70年代初我們結束戰爭回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問了:我們什麼時候重新開戰?什麼時候我們再興“複仇之師”?最遲不過五年。當時他們對我們說:“我們是否會發生戰爭以及能否取得勝利(這正是中間派一位代表在國會上用來責備我的話),現今完全取決於俄國了。唯有俄國手裏掌握著決定權。”在現在這種時刻,我們必須盡力壯大自己。隻要我們願意,我們就能比世界上擁有同樣資源的任何國家更加強大。因此,不利用我們的資源就是一種罪過。如果我們不需要一支隨時可作戰的軍隊,我們就無須征集這支軍隊。這事隻取決於並不十分重要的費用問題。費用問題的確無關緊要,我隻是順帶提提而已。我說我們必須繼續努力,以便應付一切緊急情況。鑒於我國的地理位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建議我們必須做出比其他大國更大的努力才行。我國位於歐洲中部。我們至少在三條邊界線上可能受到襲擊。法國和俄國分別隻有東部和西部是無掩護的國界。由於我們的地理位置,或許加上直到現在德國人民所顯示的團結力量比其他民族薄弱,使我們比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民更直接地受到敵對聯盟國家的威脅。不管怎麼說,上帝已經把我們放在一個鄰裏不允許我們稍有懈怠的地位,不允許我們在隻求苟存的泥潭中打滾。

這項法案將使我國能增加裝配有更多武器的部隊。在我們不用增加士兵人數時,增加的士兵無須征集人伍。如果我們有了足夠武器,他們就隨時可以裝備起來。這是頭等重要的事。我還記得1813年英國供給我國後備軍的卡賓槍,我用那些槍打過獵,那不是軍人用的武器。當然,遇有緊急情況,我們可以很快地得到武器,但如果我們現在儲備下武器,這項法案就能加強我們的和平力量,也能給予和平聯盟以強大的支援。那就簡直有如一個擁有70萬軍隊的第四強國加人聯盟。這是迄今在戰場上最大的隊伍。

我從不主張侵略戰爭。我們絕不發動戰爭。火必須有人去點才會燃燒,我們絕不去點火。無論我們怎樣意識到上述自己的力量,也無論我們相信盟國多麼可靠,都不會因此而妨礙我們以固有的熱忱與努力去繼續保衛和平。

我們不會意氣用事,也不會衝動偏激。我們德國人除了上帝之外,不畏懼世界上任何人!正是由於我們敬畏上帝,所以我們熱愛和平,保衛和平。誰要是殘忍地破壞我們的和平,他就會受到教訓,知道我們德國人的尚武愛國感情意味著什麼!1813年,當普魯士還是一個弱小的王國時,這種精神就曾使我們全體人民一致團結在我們的國旗下。他還會知道,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現已成為全德意誌民族的共同財富。因此,誰要想進攻德國,都會看到這是一個團結一致、全副武裝,每一個戰士都抱定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必勝信心的德國。

張天琪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