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1931—),1931年3月2日生於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普利裏沃利諾耶村一個農民家庭,俄羅斯人。195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71年起任蘇共中央委員,1978年11月任蘇共中央書記,1979年11月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次年10月升為政治局委員。1985年3月11日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1988年10月1日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9年5月25日,在首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90年3月14日,在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蘇聯第一任總統。1991年8月19日,正在烏克蘭南部海濱小城福羅斯度假的戈爾巴喬夫遭到軟禁。同一天,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發布命令,宣布戈爾巴喬夫因健康狀況已不能履行總統職務。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在《告蘇聯人民書》中說,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改革政策已進入死胡同。8月21日,戈爾巴喬夫發表聲明,強調他已完全控製了局勢,並恢複了曾一度中斷的與全國的聯係,繼續履行總統職務。
8月24日,他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和蘇聯武裝力量統帥職務,並把使用核武器的權力轉交給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此後,他開始主持國際社會政治研究基金會工作。
親愛的同胞們:
鑒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的情況,我終止自己以蘇聯總統身份進行的活動。我做出這個決定,是出於原則性的考慮的。
我堅決主張各族人民的獨立自主,主張各共和國擁有主權,但同時又主張維護聯盟國家和國家的完整性。事情已沿著另外一條道路發展下去。主張國家肢解、國家分離的路線占了上風,這是我無法同意的。
即使在阿拉木圖會晤和通過決定之後,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也始終未變。此外,我確信如此重要的決定本應在人民表達意誌的基礎上做出。
盡管如此,我也將竭盡所能,以使所簽署的協議實現社會的實際和諧,減輕擺脫危機和改革過程的困難。
我這是最後一次以總統的身份在大家麵前發表演說,我認為有必要說出自己對1985年以來所走過的道路的評價。更何況這方麵有不少無法自圓其說的、膚淺的、不客觀的見解。
命運做了這樣的安排,就是我當上國家元首之時就已經很清楚:國家情況不妙。我們什麼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及其他自然資源豐富,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然而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得多,愈來愈落在他們的後麵。
原因已經清晰可見:社會在官僚命令體製的束縛下幾近窒息。它注定要為意識形態服務,注定要承受軍備競賽的重負,已經筋疲力盡。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為數不少)均先後以失敗告終。國家沒有前途可言。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應當從根本上改變一切。
正因如此,我從不後悔自己沒有僅僅為了利用總書記的職務在數年的時間裏“稱王稱霸”。我認為那是不負責任的和不道德的。
我明白,開始一場如此規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國這樣的社會裏,那是極其困難甚至是冒著風險的事情。然而我卻至今對1985年春天開始的民主改革的曆史正確性確信不疑。
國家複興和國際社會發生根本變化的過程,其複雜程度大大超過了原先的一切預料。不過業已完成的事情應當得到應有的評價:
一社會獲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解放。這是最主要的成就,我們卻沒有充分意識到,因此也尚未學會利用自由。盡管如此,已經完成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