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李鴻章小傳(1 / 3)

附:李鴻章小傳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在剿滅太平天國起義和鎮壓撚軍過程中立過大功。他是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後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這樣評價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出身淵源

李鴻章祖籍江西,明末為躲避戰亂由湖口遷至安徽合肥。李鴻章先人本姓許,其九世祖李心莊無有子嗣,後過繼同村親戚許迎溪次子子慎為子,改姓李。過繼許家後,人丁興旺起來。自此,李家世代耕種為生,到李鴻章高祖時才“勤儉成家,有田二頃”,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等到了李鴻章父親李文安這輩,世代耕種的局麵有所改變,李文安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李氏一族也因此“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

李鴻章於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出生於安徽合肥。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此,也被稱為“李二先生”。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1821年一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李鴻章的四個弟弟: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李昭慶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求學之路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一直在家鄉教學授業,李鴻章6歲就進私塾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熟讀經史典籍,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據說,李鴻章五六歲的時候,和幾個小朋友在河邊玩耍。正好,私塾先生周菊來河邊洗澡。他把脫下的衣服掛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並隨口吟道:“千年古樹為衣架。”李鴻章一邊玩一邊接了一句:“萬裏長江作浴盆。”周菊見這頑童出口不凡,心裏很喜歡。後來,周菊打聽到這頑童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華之孫,於是迫不及待找到了李殿華的四子——李文安,告訴他說李鴻章聰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

李文安聽了周菊的話,決定考考李鴻章,看他到底有無文采。他把李鴻章叫到書房先以書房的賬本為題,出了一個上聯:“年用數百金,支付不易。”李鴻章隨口對出:“花開千萬朵,色彩無窮。”李文安又出一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李鴻章略一思索,對出:“日照龍鱗萬點金。”李文安聽完大喜,覺得李鴻章的對聯不但工整,而且很有氣魄。於是,李文安馬上決定讓鴻章隨同哥哥瀚章一起接受啟蒙教育。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給他起了新名字叫“鴻章”。意思是希望他“鴻圖大展,文章經國”。在那個年代,孩子們學的四書五經,詩詞歌賦都是側重於應付科舉考試。盡管如此,李鴻章的義理、經濟之學進步很快。

李鴻章的父親對他的教育嚴格但不拘泥,所以李鴻章能博覽群書,又善於思索。李鴻章能寫得一手好文章,這與少年的私塾基礎是有一定聯係的。他早年遺留下來的著作中,主要是詩和賦,內容多反映友情和親情,詞句優美華麗。不過,經研究發現,李鴻章早期的作品風格倒是很雄健的,是“一種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幹擾、技巧臻於完美的得心應手的大手筆”。

1840年,李鴻章考中秀才。1843年,他入選優貢並奉父命入京應翌年(甲辰)順天鄉試,一舉中試;隨後,李鴻章在鄉試中成績優秀,考中舉人,排名48位。1845年,李鴻章參加乙巳恩科會試,未中,但恰逢曾國藩出任本科會試的同考官。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13名進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投身曾門

1853年年初,李鴻章得知太平軍入皖的消息後,大驚。因安徽是自己的老家,父母等俱在安徽,他急忙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鹹豐皇帝,命人赴皖辦理團練事宜,並代為捉刀連夜趕寫奏章。鹹豐帝看完奏章後,命呂賢基擔任安徽團練大臣,呂賢基對李說:“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李鴻章也不推辭,於是二人一同回到安徽辦裏團練。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就在李鴻章辦團練期間,影響他一生的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曾國藩。曾國藩聽說李鴻章在安徽辦團練,多次寫信給李鴻章,建議他效仿湘軍的成功經驗,鍛煉出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

這時候,李鴻章的父親去世了,李鴻章在家守製丁憂。在這期間,李鴻章也一直盤算著出路。同是回家為父守製結束的李瀚章,被曾國藩派到江西總理糧台事務。身為長子的瀚章帶著母親一起去南昌任上,李瀚章攜母走後,太平軍攻破廬州。李府祖傳宅院盡為太平軍燒毀,家中所藏也被掃劫一空。李鴻章攜妻帶子至南昌投奔其兄李翰章,將家人安頓好後。他本人於1859年1月末投奔曾國藩,到湘軍大營為曾國藩充當幕僚。自此,師徒正式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