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談吃·第一輯
蓮子
有蓮花的地方就有蓮子。蓮子就是蓮實,又稱蓮的或蓮菂。《古樂府·子夜夏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我小時候,每到夏季必侍先君遊什刹海。荷塘十裏,遊人如織。傍晚輒飯於會賢堂。入座後必先進大冰碗,冰塊上敷以鮮藕、菱角、桃仁、杏仁、蓮子之屬。飯後還要擎著幾枝荷花蓮蓬回家。剝蓮蓬甚為好玩,剝出的蓮實有好幾層皮,去硬皮還有軟皮,最後還要剔出蓮心,然後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胡同裏也有小販吆喝著賣蓮蓬的,但是那個季節很短。
到台灣好多年,偶然看到荷花池裏的蓮蓬,卻絕少機會吃到新鮮蓮子。糖蓮子倒是有得吃,中醫教我每日含食十枚,有生津健胃之效,後因糖尿病發,糖蓮子也隻好停食了。
一般酒席上偶然有蓮子羹,稀湯洸水一大碗,碗底可以撈上幾顆蓮子,有時候還夾雜著一些白木耳,三兩顆紅櫻桃。從前吃蓮子羹,用專用的小巧的蓮子碗,小銀羹匙。我祖母常以小碗蓮子為早點,有專人伺候,用沙薄銚兒煮,不能用金屬鍋。煮出來的蓮子硬是漂亮。小鍋飯和大鍋飯不同。
考究一點的酒席常用一道“蜜汁蓮子”來代替八寶飯什麼的甜食。如果做得好,是很受歡迎的。蓮子先用水浸,然後煮熟,放在碗裏再用大火蒸,蒸到酥軟趴爛近似番薯泥的程度,翻扣在一個大盤裏,澆上滾熱的蜜汁,表麵上加幾塊山楂糕更好。冰糖汁也行,不及蜜汁香。
蓮子品質不同,相差很多。有些蓮子格格生生,怎樣煮也不爛,是為下品。有些蓮子一煮就爛,但是顏色不對,據說是經過處理的,下過蘇打什麼的,內行人一吃就能分辨出來。大家公認湖南的蓮子最好,號稱湘蓮。我有一年在重慶的“味腴”宴客,在座的有楊綿仲先生,他是湘潭人,風流瀟灑,也很會吃。席中有一道蜜汁蓮子,很夠標準。蓮子短粗,白白淨淨,而且酥軟異常。綿仲吃了一匙就說:“這一定是湘蓮。”有人說:“那倒也未必。”綿仲不悅,喚了堂倌過來,問:“這蓮子是哪裏來的?”那傻不愣登的堂倌說:“是蓮蓬裏剝出來的。”眾大笑。綿仲紅頭漲臉的又問:“你是哪裏來的?”他說:“我是本地人。”眾又哄堂。
雅舍談吃·第一輯
黃魚
黃魚,或黃花魚,正式名稱是石首魚,因為頭裏有兩塊骨頭其硬如石。我國近海皆有產,金門澎湖一帶的尤其肥大,幾乎四季不絕。《本草·集解·誌曰》:“石首魚出水能鳴,夜視有光,頭中有石,如棋子。一種野鴨頭中有石,雲是此魚所化。”這是胡扯。黃魚怎會變野鴨?
黃魚有一定的汛季,在平津一帶,春夏之交是黃魚上市的時候。到這時候,幾乎家家都大吃黃魚。我家的習慣,是燜煮黃魚一大鍋,加入一些肉片,無數的整顆的大蒜瓣,加醬油,這時節正是我們後院一棵花椒樹發芽抽葉的當兒,於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鍋裏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兩尾,各個吃得笑逐顏開。同時必定備有烙餅,撕碎了蘸著魚湯吃,美不可言。在台灣隨時有黃魚吃,但是那鮮花椒芽哪裏去找?黃魚湯裏煮過的蒜瓣花椒芽都特別好吃。北平胡同裏賣豬頭肉的小販,口裏吆喚著:“麵筋喲!”他斜背著的紅漆木盒裏卻是豬腸肝肚豬頭肉,而你喊他的時候必須是:“賣熏魚兒的!”因為有時候他確是有熏黃魚賣。五六寸長的小黃魚,插在竹簽子上,熏得黃黃的,香味撲鼻。因為黃魚季節短,一年中難得吃到幾次這樣的熏黃魚。
黃魚曬幹了就是白鯗。黃魚的鰾曬幹就是所謂“魚肚”。魚肚在溫油鍋裏慢慢發開,在涼水裏浸,鬆泡如海綿狀,“蟹黃燒魚肚”是一道名肴。可惜餐館時常以假亂真,用炸豬肉皮冒充魚肚,行家很容易分辨。
館子裏做黃魚,最令我難忘的是北平前門外楊梅竹斜街春華樓所做的鬆鼠黃魚。春華樓是比較晚起的江浙館,我在二十年代期間常去小酌,那地方有一特色,每間雅座都布滿張大千的畫作。飯前飯後可以賞畫。鬆鼠黃魚是取尺許黃魚一尾或兩尾,去頭去尾複抽出其脊骨。黃魚本來刺不多,抽掉脊骨便完全是肉了。把魚扭成麻花形,裹上雞蛋麵糊,下油鍋炸,取出澆汁,彎曲之狀真有幾分像是鬆鼠。以後在別處吃到的鬆鼠黃魚,多半不像鬆鼠,而且澆上糖醋汁,大為離譜。
此地前些年奎元館以杭州的黃魚麵為號召,品嚐之餘大失所望。碗中不見黃魚。
第一輯
豆腐
豆腐是我們中國食品中的瑰寶。豆腐之法,是否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沒有關係,反正我們已經吃了這麼多年,至今仍然在吃。在海外留學的人,到唐人街雜碎館打牙祭少不了要吃一盤燒豆腐,方才有家鄉風味。有人在海外由於製豆腐而發了財,也有人研究豆腐而得到學位。
關於豆腐的事情,可以編寫一部大書,現在隻是談談幾項我個人所喜歡的吃法。
涼拌豆腐,最簡單不過。買塊嫩豆腐,衝洗幹淨,加上一些蔥花,撒些鹽,加麻油,就很好吃。若是用紅醬豆腐的汁澆上去,更好吃。至不濟澆上一些醬油膏和麻油,也不錯。我最喜歡的是香椿拌豆腐。香椿就是莊子所說的“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的椿。取其吉利,我家後院植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椿樹,春發嫩芽,綠中微帶紅色,摘下來用沸水一燙,切成碎末,拌豆腐,有奇香。可是別誤摘臭椿,臭椿就是樗,本草李時珍曰:“其葉臭惡,歉年人或采食。”近來台灣也有香椿芽偶然在市上出現,雖非臭椿,但是嫌其太粗壯,香氣不足。在北平,和香椿拌豆腐可以相提並論的是黃瓜拌豆腐,這黃瓜若是冬天溫室裏長出來的,在沒有黃瓜的季節吃黃瓜拌豆腐,其樂也何如?比鬆花拌豆腐好吃得多。
“雞刨豆腐”是普通家常菜,可是很有風味。一塊老豆腐用鏟子在炒鍋熱油裏戳碎,戳得亂七八糟,略炒一下,倒下一個打碎了的雞蛋,再炒,加大量蔥花。養過雞的人應該知道,一塊豆腐被雞刨了是什麼樣子。
鍋塌豆腐又是一種味道。切豆腐成許多長方塊,厚薄隨意,裹以雞蛋汁,再裹上一層芡粉,入油鍋炸,炸到兩麵焦,取出。再下鍋,澆上預先備好的調味汁,如醬油料酒等,如有蝦子羼入更好。略烹片刻,即可供食。雖然仍是豆腐,然已別有滋味。台北天廚陳萬策老板,自己吃長齋,然喜烹調,推出的鍋塌豆腐就是北平作風。
沿街擔販有賣“老豆腐”者。擔子一邊是鍋灶,煮著一鍋豆腐,久煮成蜂窩狀,另一邊是碗匙佐料如醬油、醋、韭菜末、芝麻醬、辣椒油之類。這樣的老豆腐,自己在家裏也可以做。天廚的老豆腐,加上了鮑魚火腿等,身份就不一樣了。
擔販亦有吆喝“鹵煮啊,炸豆腐!”者,他賣的是炸豆腐,三角形的,間或還有加上炸豆腐丸子的,煮得爛,加上些作料如花椒之類,也別有風味。
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年之際,李璜先生宴客於上海四馬路美麗川(應該是美麗川菜館,大家都稱之為美麗川),我記得在座的有徐悲鴻、蔣碧微等人,還有我不能忘的席中的一道“蠔油豆腐”。事隔五十餘年,不知李幼老還記得否。蠔油豆腐用頭號大盤,上麵平鋪著嫩豆腐,一片片的像瓦壟然,整齊端正,黃澄澄的稀溜溜的蠔油汁灑在上麵,亮晶晶的。那時候四川菜在上海初露頭角,我首次品嚐,詫為異味,此後數十年間吃過無數次川菜,不曾再遇此一傑作。我揣想那一盤豆腐是擺好之後去蒸的,然後澆汁。
厚德福有一道名菜,嚐過的人不多,因為非有特殊關係或情形他們不肯做,做起來太麻煩,這就是“羅漢豆腐”。豆腐搗成泥,加芡粉以增其黏性,然後捏豆腐泥成小餅狀,實以肉餡,和捏湯團一般,下鍋過油,再下鍋紅燒,輔以作料。羅漢是斷盡三界一切見思惑的聖者,焉肯吃外表豆腐而內含肉餡的丸子,稱之為羅漢豆腐是有揶揄之意,而且也沒有特殊的美味,和“佛跳牆”同是噱頭而已。
凍豆腐是廣受歡迎的,可下火鍋,可做凍豆腐粉絲熬白菜(或酸菜)。有人說,玉泉山的凍豆腐最好吃,泉水好。其實也未必。凡是凍豆腐,味道都差不多。我常看到北方的勞苦人民,辛勞一天,然後拿著一大塊鍋盔,捧著一黑皮大碗的凍豆腐粉絲熬白菜,稀裏呼嚕的吃,我知道他自食其力,他很快樂。
第一輯
海參
海參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但是幹貨,在烹調之前先要發開。發海參的手續不簡單,需要很久時間(現在市場有現成發好的海參,從前是沒有的)。所以從前家常菜裏沒有海參,隻有餐館裏或整桌席裏才得一見。
我一向以為外國人不吃海參,他們看見我們吃海參,一定以為我們不是嘴饞便是野蠻,連“海胡瓜”都不肯饒。其實是我孤陋寡聞,外國人也吃海參,不過他們的吃法不同。他們吃我們要刮去丟掉的海參裏麵那一層皮,而我們吃他們所要丟掉的海參外麵帶刺的厚厚一層膠質。活的海參,我在外國的水族館裏看見過,各種顏色俱備,黑的、白的、棕色的、斑駁的。咕咕囔囔的,不好看。鮮的海參,沒吃過。
因為海參並不太珍貴,所以在飯莊子裏所謂“海參席”乃是次等的席,次於所謂“魚翅席”、“燕翅席”。在海參席裏,海參是主菜,通常是一大盤“趴爛海參”,名為趴爛,其實還是卜棱卜棱的居多。如果用象牙筷子去夾,還不大容易平平安安的夾到嘴邊。
餐館裏的一道名菜“紅燒大烏”。大烏就是黑色的體積特大的海參,又名烏參。上好的海參要有刺,又叫刺參。紅燒大烏以淮揚館子做得最好。五十年前北平西長安街一連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淮揚館子,取名都叫什麼什麼“春”。我記不得是哪一家春了,所做紅燒大烏特別好。每一樣菜都用大小不同的瓷蓋碗。這樣既可保溫又顯得美觀。紅燒大烏上桌,茶房揭開碗蓋,赫然兩條大烏並排橫臥,把蓋碗擠得滿滿的。吃這道菜不能用筷子,要使羹匙,像吃八寶飯似的一匙匙的挑取。碗裏沒有配料,頂多有三五條冬筍。但是汁漿很濃,裏麵還羼有蝦子。這道菜的妙處,不在味道,而是在對我們觸覺的滿足。我們品嚐美味有時兼顧到觸覺。紅燒大烏吃在嘴裏,有滑軟細膩的感覺,不是一味的爛,而是爛中保有一點酥脆的味道。這道菜如果火候不到,則海參的韌性未除,隱隱然和牙齒作對,便非上乘了。我離開北平之後還沒嚐過標準的海參。
涼拌海參又是一種吃法。夏天誰都想吃一點涼的東西,酒席上四個冷葷,其實不冷,不如把四個冷葷免除,換上一大盤涼拌海參。海參煮過冷卻,切成長長的細絲,越細越好,放進冰箱待用。另外預備一小碗三和油(即醬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釋了的芝麻醬,一小碟蒜泥,上桌時把這配料澆在海參上拌勻,既涼且香,非常爽口,比裏脊絲拉皮好吃多了。這是我先君傳授給我的吃法,屢試皆受歡迎。
第一輯
白肉
白肉,白煮肉,白切肉,名雖不同,都是白水煮豬肉。誰不會煮?但是煮出來的硬是不一樣。各地的館子都有白切肉,各地人家也都有這樣的家常菜,而巧妙各有不同。
提起北平的白切肉,首先就會想起沙鍋居。沙鍋居是俗名,正式的名稱是“居順和”,坐落在西四牌樓北邊缸瓦市路東,緊靠著定王府的圍牆。沙鍋居的名字無人不知,本名很少人知道。據說所以有此名稱是由於大門口設了一個灶,上麵有一個大沙鍋,直徑四尺多,高約三尺,可以煮一整隻豬。這沙鍋有百餘年的曆史,傳說從來沒有換過湯!我想這是不可能的事,那樣大的沙鍋如何打製,如何能經久不裂,一鍋湯如何能長久不換?這一定是好事者謅出來的故事。這館子專賣豬肉和豬身上的一切,可以做出一百二十八道菜色不同的豬全席,我一聽就心裏有點怕,所以一直沒去品嚐過,到了一九二一年左右由於好奇才慫恿家君一同前去一試。大鍋是有一隻,我沒發現那是沙鍋。地方不算太髒,比我們想象的要好一些。五寸碟子盛的紅白血腸、雙皮、鹿尾、管挺、口條……我們都一一的嚐過,白肉當然更不會放過。東西確是不錯,所以生意興隆,一到正午,一隻豬賣完,遲來的客人隻好向隅明日請早了。究竟是以豬為限,格調不高,中下級食客趨之若鶩,理所當然,高雅君子不可不去一嚐,但很少人去了還想再去。
我母親常對我們抱怨說北平的豬肉不好吃,有一股臊臭的氣味。我起初不信,後來屢遊江南,發現南北豬肉味是不同。大概是品種和飼料不同的關係。不知所謂臊臭,也許正是另一些人所謂的肉香。南方豬肉質嫩而味淡,卻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