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客觀的道理,這是大家所公認的和具有普遍接受能力的道德、法律、公正的標準。可是,有了這種理仍然要注意兩點。一點就是理的適用對象。“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而結果卻理虧三分,兵取得了勝利,這是為何呢?就是秀才講理的對象錯了。秀才講理本是應對懂理、明理的人講的,而對不講理的兵,秀才對他怎奈何呢?無非是過耳東西也。所以,當你講理時,也要看看對象,看他是否會接受你的道理、是不是明理。若是一個不講理的也不聽理的,你最好不要對他實行所謂的“理”和仁義,要以其毒攻其毒,千萬不要當仁慈的假善人,要想走遍天下,就必央得動腦筋,想到別人無法想到的東西。第二點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強行走遍天下,一旦你強奸民意而取得了天下,那你注定是不能長久的,至多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曆史上的很多教訓都應值得我們去吸收和借鑒,當時機不成熟,或時機條件不夠時,切記。
總之,想走遍天下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定要把握天時、地利和人和。天時和地利對我們來說較難把握,不如順其自然,而人和則是可以助我們成功。人和,就是與人相處和諧,即擁有相當的人際關係網。俗話說“禮多不為過”。我想這裏的“禮”有兩種形式:一是禮儀、禮節;另一形式呢,就是更具體的實物———禮品、禮物。為什麼要行禮儀呢?除了習慣和道德因素之外,我們還應將它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來認識。
禮儀的目的是為尊重對方而采取的,當對方的自尊心、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之後,他會怎麼樣呢?他會對你以禮相報,因為他知道等價交換是人間法則,他不是白癡和傻瓜。這樣你的禮儀和禮節並不是多餘的,而是非常實用的,可以說是一種利器,是一種攻克人的心靈的一把利器。
那麼對於“禮物”呢?也更是如此。“禮輕情意重”,禮物隻是一個中介,它轉遞的卻是禮儀或者說是尊重與關懷。小小的禮物卻包含著深刻的學問。甚至,人是無法離開禮的世界的。禮物的物質外表包含著人間的等價交換原則,禮尚往來原則,禮到事成原則等等。沒有禮物恐怕你的事業受阻礙要大得多。我們不能埋怨社會風氣如何如何,來一時否定“送禮”。
“送禮”是應該有所節製,不可濫送,更不可送一些違法的不該送的禮,但起碼的,符合人之常情的禮還是得送的。這是現實,不是理想的大同世界,你若想行走於社會人間,為了生存你必須要務實。沒有務實的態度,你將兩手空空而一事無成。
人都有自我,也都是先想到我,而後再去考慮他人,這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我們不必去苛求自我,應該善待自我。
你的“禮”的行為,凡是從這裏出發的對他的自我有一種肯定而不是一種否定,你滿足了他的自尊的需要,或者說你給予了他,他能不知道嗎?這樣起碼在你和別人都在理的同一起跑線上,他會首先選擇你,這不是空洞的說教,是現實。是現實就要求我們像小學生一樣去認真學習。
當然,我強調“理”與“禮”的並行,並不是說當具備了這些就可能走遍天下。這是很荒唐的看法。“禮”與理隻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你的事業還要靠你個人的實力和機遇。因此,也許有些朋友會說“禮”和“理”沒多大用處,我說,不要著急,慢慢來,急功近利不可取,當你有一天能獨當一麵時,你會發現,它們確實會有用的。
尋找彼此的共同語言
與人交談的惟一捷徑,就是要投其所好。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說的話就能深入人心,如果反其所好,隻會招來對方的厭惡,給辦事帶來不便。
從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拜訪過羅斯福的人,都會驚訝他何以全知全能。無論是牧童、農民、勞工,還是政治人物、商業巨子,都能和羅斯福談得很投機,這中間到底有什麼秘訣呢?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羅斯福是個曆史上相當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獲取人心的捷徑,就是談論他以為最值得談的事。
羅斯福無論接見任何人,不管那個人地位高低,在前一晚肯定要預先閱讀對方有興趣的談話資料。所以,所有見過他的人,無一不對羅斯福有好評。
當然,不單是政治人物,就算是個推銷員,也該知道要怎樣投顧客所好。例如,有位汽車推銷員,為了手上的進口高級車,專程拜訪一位企業家。可是見麵的開始他並不談買車的事,反而先拿出兒子的集郵冊,原來他兒子與企業家的兒子是同班同學,他知道企業家為了替兒子搜集郵票,總是不辭辛勞,樂此不疲。他用這件事當話題,兩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語言,並且談得很投機,最後在快要告辭稍微提一下車子的事,當然就順利賣出了。
投其所好,其實也是有技巧的。如果隻投其表麵所好,對自己未必有利。以下幾個例子,可以提供給你做參考。
有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任何賺錢的生意他都有興趣去做,別人來為他出點子賺錢,他都一概歡迎。但到了晚年,他的好利之心忽然變得好名起來,這種微妙的心理轉變,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有些他以前的朋友,還用老辦法來找他,結果敗興而歸不說,還被這位財閥視作“好利之小人”,永遠不讓他們再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