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暖水管”
大西洋的赤道南北,也有兩個與太平洋位置大體相似的大洋環流。
北大西洋的北赤道洋流,大致從佛得角群島開始,沿北緯15~20°之間自東向西流動,至安的列斯群島附近,稱安的列斯暖流。南大西洋的南赤道洋流,從非洲沿岸流向美洲沿岸,到南緯7°附近巴西東部向東突出的羅克角,分為南、北兩支。
在大西洋南北兩個環流中,以墨西哥灣暖流最著名。墨西哥灣暖流,又簡稱灣流,是世界大洋中寬度最大、流程最長、水溫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暖流。習慣上,人們把佛羅裏達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合稱為一個灣流係統。
這個規模巨大的灣流,總流量為7500~10000萬立方米/秒,比黑潮暖流大近一倍,幾乎相當於世界陸地上所有河流總流量的40倍。
灣流彙聚了大西洋南北兩股赤道洋流,又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內流動了較長的時間,成為熱量豐富的強大暖流。據測量和計算,每小時約有900億噸溫暖的海水從墨西哥灣流入大西洋;灣流每供給英吉利海峽1米長海岸線的熱量,約相當於燃燒6萬噸煤的熱量;每年帶給挪威沿海的熱量,約相當於這裏太陽輻射量的1/3左右,用這些熱量可以發出強大的電能。灣流的熱量非常龐大,人們形象地稱它為永不停息地輸送熱量的“暖水管”!
這個龐大的“暖水管”使流經地區的水溫和氣溫顯著上升。這樣,西歐和北歐的西部,便形成了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所以,西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生長著鬱鬱蔥蔥的針葉林和混交林,而北美東北部的格陵蘭島則絕大部分是白雪皚皚的冰封世界。灣流對西北歐氣候的影響,以冬季最為明顯。挪威西部沿海1月平均氣溫為0℃左右,北極圈內的巴倫支海西南部終年不封凍,位於北緯69°附近的前蘇聯科拉半島的摩爾曼斯克,成為舉世罕見的高緯地區的不凍港。你如果到那一地區去,會發現許多奇特的自然現象:那裏有南麵吹來的凜冽寒風,有北方刮來的習習暖風;那裏有夏季紛紛飄揚的六月雪,有冬天陰雲纏綿的元月雨;那裏有大雁春天向南飛行,海鷗則秋天向北展翅。
受灣流的影響,北大西洋東西兩側海域,氣候迥然不同。英國設得蘭群島以東海域,1月平均氣溫約為34℃;而同緯度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東北海域,卻為-19℃。兩者竟相差224℃!
“轉向”環流和北冰洋洋流印度洋的大洋環流,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南、北具有不同的組成和特點。
印度洋南部的大洋環流比較穩定。低緯海區在盛行東南信風的吹送下,南赤道洋流自東向西橫過印度洋,勢力強大,流向穩定。而印度洋北部因受大陸限製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夏洋流要“轉向”,形成隨著季節轉換而變換流向的洋流係統。從10月到第二年4月,這裏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北部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形成反時針方向的冬季環流,尤以12月和1月表現得最為明顯。從5月到9月,這裏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北部海水自西向東流動,形成順時針方向的夏季環流,尤以7月和8月最為典型。
北冰洋地處高緯,麵積最小,氣候嚴寒,冰覆蓋廣,即使是夏季,冰雪覆蓋的麵積也在2/3左右。那麼,北冰洋裏有沒有洋流呢?回答是:有。
北大西洋暖流有一支流向東北。同時,北冰洋海水經過格陵蘭島附近海域,分別形成拉布拉多、東格陵蘭等寒流。這樣,就組成了北冰洋這一海域反時針的大洋環流。
裂流波浪到達海岸時也可以產生裂流,有時也被誤稱為裂潮。不慎卷入裂流的遊泳者可能會被大海吞沒。但是當人們了解裂流的特征後,就可以找到求生的辦法。當波浪向岸邊傳播時,一係列的波峰線或波穀線平行海岸。衝浪者都知道,波浪的高度沿著這條線發生變化。波浪衝擊海岸時,浪峰擊岸處發生水的堆積,這些水由高處流向低處,然後流向大海,形成裂流。外海的海底地形通常控製著裂流的產生。同樣,向海的水流經過海灘或者衝浪帶的障礙物時也可以形成裂流。裂流雖然很危險,但其發生的範圍很小。在與裂流抗爭時,遊泳者應沿著側麵或對角線遊,而不應該逆流而上。
波浪也可以引起回轉流,尤其在陡峭的海灘,從而形成沿岸流。回轉流通常是波浪帶到岸邊的水回流向大海而引起的。波浪以一定的角度撞擊海灘,就會形成微弱的沿岸流。沿岸流並不具危險性,但它們在沿岸泥沙的搬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岸平行的海流通常會給構築沿岸防波堤造成麻煩。防波堤是一種垂直於海濱的人工構築物,用來防止沿岸泥沙的流失。然而,泥沙在防波堤的一邊堆積的同時會導致另一邊受到侵蝕。正如一個人的河灘變得越來越寬敞時,他的鄰居的河灘則會逐漸變小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