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人們要花費上千萬元來防止海岸侵蝕,但是海岸沉積物的流失是海洋自身運動的自然結果。比如在很多地方,冬天強烈頻繁的波浪將大量的泥沙從海灘衝刷到離岸處形成沙洲,而到了夏天,相對較為平和的海浪又將泥沙搬運回海灘。有趣的是,某一海灘在冬天消失的話,一定能在下一個夏季得以恢複。對離岸沙洲的挖掘或者是人工構築物都可能破壞這種自然平衡,從而導致海灘泥沙的流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杜絕這種海岸侵蝕,因為它是大海運動的一種形式。雖然可以通過沙灘再造,構築海牆沙洲,沙灘綠化等方法暫時減緩這種流失,但是一旦流失開始發生,就有可能再次發生。我們所有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更好地了解海岸帶大海的運動規律,找出與其自然規律相適應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徒勞無功地去阻止其自然運動。

衝浪帶是一個極不利於進行考察研究的區域,無論是人還是實驗儀器在這裏都容易受到侵蝕和傷害。因此,我們對這一區域波浪動力學以及沉積物運動的研究很有限。到了今天,隨著更小巧更抗腐蝕性的儀器以及大型計算機係統的出現,人們可以獲取更多關於海浪和海岸形成的信息。

近岸上升流在某些地區,風向與海岸平行。埃克曼輸送導致表層水離岸運動,為補償離岸的表層水,富含營養的下層冷水上升,這就是近岸上升流。近岸上升流區域是海岸中最肥沃的區域之一。在這裏,浮遊植物利用上升流帶來的營養進行光合作用,大量生長繁殖。隻要上升流持續,浮遊動物及較小的魚類就能依靠不斷更新的食物大量繁殖。在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魯,向北的風產生的上升流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豐富的漁場之一。近岸上升流也出現在夏季的加州沿岸及非洲的東北沿岸,當發生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時,近岸上升流下沉,主要的漁場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上升流也發生在赤道地區的海域以及最南端的海域(南極北部)。赤道附近由東向西的信風及埃克曼輸送導致表層水向南北偏移,遠離赤道,由下至上的富含營養的冷水上升,在赤道附近形成一個窄窄的富含營養的生物帶。

海洋旋轉流由風驅動的大洋表層水運動以及陸地分布影響的共同作用,使大洋表層水沿著一係列的大環流方向運動,稱之為旋轉流。這些環流表明了世界大洋不同的內部特征,它們在赤道處分離,在大氣和海洋的熱輸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北大西洋環流能很好地說明該係統的形成及其運行狀況。

北大西洋北半部的風吹向東,南半部風吹向西。令所有研究海洋學的學生感到困惑的是,一直以來關於風的命名的爭論,海洋學家根據風和海流的去向來命名,而氣象學家則依據其來源命名。這樣由東吹來的信風對氣象學家而言是東風,對海洋學家卻是西風。由於風在北大西洋的北部從西吹來,而在南部從東吹來,科氏力和埃克曼輸送導致表層水向北大西洋的中部輸送。這些表層水的集中導致了它在中部的堆積,這個地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馬尾藻海。

海洋表層能形成環形的山峰或山穀來驅動海流的運動。通過衛星測高儀,我們現在能準確地測量海洋表層高度相對較小的變化。海洋表麵高度的測量表明,在馬尾藻海的中部,大約有一米高的水層堆積。漂浮的物質,比如塑料、焦油、馬尾藻,漂浮的海藻都聚集在海水集中的馬尾藻海中部。在曆史上,正是由於馬尾藻在北大西洋形成厚密的叢簇,因此將其命名為馬尾藻海。

馬尾藻可以自由漂浮在海洋表麵或者附著在較淺的暖水海域。細長的草莓形狀的小須使之能漂浮在水麵上。很多小的海洋生物就生活在這些馬尾藻叢中,他們在海洋表麵很難附著到其他生物上,因此不易受到保護。馬尾藻魚由於其顏色和形狀都和馬尾藻極其相似,人們很難將它們和馬尾藻分開。雖然體形很小,馬尾藻魚卻是一種很凶猛的捕食者,其個體之間的競爭也極為激烈。若將兩條魚放在一隻魚缸裏,很快就會隻剩下一條。通過吞食其同伴,剩下的那條魚的體形很快就能達到它原來的兩倍大。令人驚奇的飛魚也是馬尾藻海中比較常見的魚類,這種魚能浮出水麵,在水麵上輕鬆地滑行,用他們的尾巴作為槳,而其伸出來的鰭則作為翅膀。人們已經知道,飛魚可以到達船的甲板上,通過敞開的舷窗,進入通氣孔,甚至撲到正在熟睡的人的臉上。

馬尾藻海中,由於海水不斷地向中間堆積產生壓力梯度,致使表層以下的水向外流動。

由於下部的水向外流動,科氏力開始產生作用,運動的水向右偏移。表層水堆積-向外流動-混合層以下向右偏移,這一過程導致了在北大西洋北部產生巨大的順時針環流。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南大西洋,不同的是此時科氏力向左,環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大洋環流也發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盡管印度洋體係受到季風的影響。在南極周圍,因為沒有陸地的邊界阻擋,環流可以環繞整個南半球。此外在向西的赤道環流的下方有一股逆流,如果不包括墨西哥灣流及太平洋灣流之類的邊界流,典型的海洋表麵環流黑潮其速度大約為8公裏/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