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每年夏季,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台風的侵襲。它雖則可以帶來雨水,但也會造成災害。

台風發源於熱帶洋麵,因為那裏溫度高,濕度大,又熱又濕的空氣大量上升到高空,凝結致雨,釋放出大量熱量,再次加熱了洋麵上的空氣。洋麵又蒸發出大量水氣,上升到高空,溫熱空氣以更大的規模迅速上升。這樣往返循環,便漸漸形成了一個中心氣壓很低、四周較冷、空氣向低氣壓區大量彙集的氣旋中心。因為這種氣旋發生在熱帶海洋上,所以又叫它為“熱帶氣旋”。在一般情況下,熱帶氣旋並不一定都能發展成為台風,隻有當熱帶氣旋繼續不斷得到更多高溫高濕空氣的補充,並在氣旋的上空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空氣輻散區,使從低層上升到高空的暖濕空氣不斷向四周輻散出去,這時,熱帶氣旋就可能發展成為台風。

台風是一個巨大的空氣旋渦。它的直徑從幾百公裏到一千多公裏,高度一般都在9公裏以上,個別的甚至伸展到27公裏。台風中心有一個直徑約為10公裏的空心管狀區,氣象學上稱為“台風眼區”。台風眼內盛行下沉氣流,多半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從台風眼向外,四周就是巨大而濃厚的雲牆,這是狂風暴雨最厲害的地方。

台風移動時,就像陀螺那樣急速旋轉著前進。它行走的路線總是彎彎曲曲的,但每年幾乎都遵循比較固定的路線移動。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台風和南海台風。它的活動路徑隨季節而有所不同:1-4月,絕大多數台風僅在北緯10度以南活動,對我國沒有什麼影響。5-6月,主要路徑有兩條:一條在北緯10-15度間由東向西行,進入南海;另一條在東經120-125度之間發生轉向,向東北方向的日本移去。7-9月,是西北太平洋台風的活動高峰期。台風生成後,沿北緯10-25度間自東向西移動,影響我國東南沿海,有時甚至能侵入到華北和東北一帶。也有部分台風未能繼續西行而在海上轉向東北。10-12月,台風活動路徑南退,主要在北緯17度以南自東向西移動,影響南海;一部分在台灣以東海麵向東北移動。

台風的風速很大,最大風速一般為每秒40-60米,個別強台風的最大風速可達到每秒110米。一次台風過程,降雨量一般達200-300毫米,有時甚至可達1000多毫米。因此,台風經過的地方常常會引起洪澇災害。

從1989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統一使用國際規定的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即當熱帶氣旋中心位置不能精確確定,而且平均最小風力小於8級稱為低氣壓;熱帶氣旋中心位置能確定,但中心附近的平均最大風力小於8級稱為熱帶低壓,達到8-9級稱為熱帶風暴,10-11級稱為強熱帶風暴,12級或12級以上稱為台風。

颶風一次普通的颶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幾個原子彈爆炸的能量,1分鍾的能量足夠美國50年的用電。

但是,颶風無法控製,它們毫無束縛地把能量釋放到大氣層,卻常常把死亡和災難帶給廣闊的沿海地區。

1970年,颶風襲擊了孟加拉國,引起潮浪,吞沒了至少20萬人的生命。1900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嘎米斯頓的一場颶風掀起了巨大風潮,使6000人喪生。1954年,在日本北端的島嶼,北海道函館海灣,一條大型渡船被颶風擊沉,1000人葬身大海。

颶風是在大海產生的,條件是水溫高於華氏806°(攝氏27°),這意味著北部海麵通常不會產生颶風。溫暖的海洋形成漏鬥狀氣流,升至12200米的高空,氣流冷卻形成積雲。

由於高空氣流擴散,從海麵上沿漏鬥上升的氣流不斷加強。地球的自轉導致氣流旋轉,颶風由此產生一股直徑650公裏的強勁風暴,在旋轉中,風速每小時達320公裏。

颶風的中心稱為風眼,直徑約32公裏。風眼溫度適中,隻有微風,一切都很平靜,顯然是由離心力形成的。因此在颶風襲擊的地方,在另一半到來之前都有一小段平靜,而後騷亂再起。

颶風在洋麵形成之後往往再度加強,因為水的熱量使漏鬥中部氣流上升加快,但到了陸地,由於森林和高山的阻擋,並且由於它不再有水氣上升所提供凝結的熱源,所以颶風一旦到了陸地,沒幾天就會消失。

海嘯海嘯,是一種特殊的海浪,是由火山、地震或風暴引起的一種海浪。海嘯波,在大洋中不會妨礙船隻的正常航行,但近岸時卻能量集中,具有極大的破壞力。

由於海底或海邊地震,以及火山爆發所形成的巨浪,叫做地震海嘯。通常在65級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裏時,才能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海嘯。產生災難性的海嘯,震級則要有78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