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記載的由大地震引起的海嘯,80%以上發生在太平洋地區。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太平洋西北部海域,更是發生地震海嘯的集中區域。海嘯主要分布在日本環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島,中南美和北美沿岸等地。世界上最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日本、印度尼西亞、智利、秘魯、夏威夷群島、阿留申群島、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區、地中海地區等。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但發生海嘯的次數並不多。

1883年,在東南亞的巽他海峽中,由於喀拉喀托火山噴發,產生了一次極強的海嘯,掀起的巨浪高達35米,使印度尼西亞島嶼沿岸遭到嚴重破壞,同時毀壞了巽他海峽兩岸的1000多個村莊。巨浪迅速在大洋中傳播,急速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大西洋,僅32個小時就傳到英國和法國的沿海地帶,其距離大約相當於地球圓周一半的路程。這次海嘯,也使東印度群島遭到慘重的損失。

1946年4月1日淩晨,夏威夷群島萬籟俱寂,酣睡的人們正在享受美夢的甜潤。突然,海水奔騰咆哮地猛衝上來,使海岸邊較高的地方也被海水吞沒,幾分鍾後海水又迅猛地潰退而去,以至於平時不見天日的海底珊瑚礁也露了出來,成群來不及逃走的魚兒擱淺在海灘上亂蹦亂跳;15分鍾後,海水以比第一次更凶猛的勢頭再一次猛撲上岸,人們清楚地看到一堵高大直立的“水牆”迅速地向前推進。如此來回數次,3個小時後,海麵才恢複了平靜。這次海嘯給夏威夷帶來沉重的災難,使163人死亡,大批房屋倒塌,海水深入內陸1公裏以上,海港中停泊的一艘17000噸海輪被拋到岸上,一塊重約13噸的石頭被拋到20米以上的高空。估計經濟損失達2500萬美元。這次海嘯是由相距數千公裏的阿留申海域海底地震爆發引起的,海嘯波每小時推進約820公裏,到群島沿岸浪高達8米。

有的海嘯是由台風、強低壓、強寒潮或其他風暴引起的巨浪,稱為風暴海嘯。在世界大洋中,印度洋的孟加拉灣沿岸,是世界上受風暴海嘯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例如,1970年11月12日,印度洋上的颶風襲擊了孟加拉沿岸,席卷了整個哈提亞島,波浪高達20米,夷平了很多村落,50多萬頭牲畜被海水溺死,並使30餘萬人喪生,100萬人無家可歸。

目前,人們發現的世界上最高的海嘯,是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南的瓦爾迪茲海麵上由地震引起的海嘯,浪高達67米,大約相當於20層樓之高!

造成海嘯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底地殼發生了斷裂,有的地方下陷,有的地方上升,引起強烈的震動,產生出波長特別長的巨大波浪,傳到岸邊或海港時,使水位暴漲,衝向陸地,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1923年9月1日著名的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橫濱就受到過海浪的衝擊,幾百座房屋被帶進海裏。事後發現,那裏附近的海底不僅斷裂開來,而且有巨大的移動,隆起與下陷的部分高度相差達270米,難怪造成了惡浪滔天的景象。

海底火山噴發也會造成海嘯。像1983年,爪哇附近喀拉喀托島上的火山噴發時,在海底裂開了300米深的坑,激起的海浪高達35米,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水下火山的噴發,還會使海水沸騰,使大量的魚類和海洋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因海斜坡上的物質失去平衡而產生的海底滑坡現象,也能引起海嘯。另外,受到風暴襲擊時,海麵可升到異乎尋常的高度,產生“風暴海嘯”。

人類活動也能造成海嘯。比如試驗核武器時,巨大的水下核爆炸同樣能引起海嘯,不過能量要小得多,不至於造成大的災難。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按一定方向有規律地從一個海區向另一個海區流動,人們把海水的這種運動稱為洋流,也叫做海流。

海流與河流是不一樣的。海流比陸地上的河流規模大,一般長達幾千公裏,比長江、黃河還要長,寬度則相當於長江最寬處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河流兩岸是陸地,河水與河岸界限分明,一目了然;而海流存在於茫茫的大海中,海流的“兩岸”依然是滔滔的海水,界限不清,難以辨認。

海洋中的這種“河流”,曾經協助過許多航海者。哥倫布的船隊,就是隨著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西行,發現了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時,穿過麥哲倫海峽後,也是沿著秘魯寒流北上,再隨著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西行,橫渡了遼闊的太平洋。

海洋中的這種“河流”還可以為人們傳遞信息。航行在海洋上的船員,有時把裝有各種文字記錄的瓶子投進海洋,就好像陸地上的人們把信件投入綠色的郵筒一樣。這種奇異的“瓶郵”,為人類認識洋流、傳送情報做出過重大貢獻,也發生過許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1956年的一天,美國的一個叫道格拉斯的年輕人,從佛羅裏達州的海港駕著遊艇駛向大海,打算在海上玩個痛快。他的妻子則在家裏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等待著他的歸來。可是,他這一去便杳無蹤影,盡管海岸防衛隊出海反複搜尋,也沒有發現任何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