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望產生新大洋

英國和埃塞俄比亞科學家近日預測說,人類有望目睹世界上第五大洋在非洲大陸的阿法爾沙漠地區誕生。

2005年9月,埃塞俄比亞東北部阿法爾沙漠地區發生了一次裏氏52級的地震。地震後兩個月,那裏出現一條60公裏長、8米寬的裂縫。這條裂縫震驚了全世界的地質學家,因為如此大的裂縫通常需要幾百萬年地質運動才能形成,而這次卻僅用幾個月的時間。

不斷增大的裂縫吞噬了來不及逃走的山羊和駱駝,夾雜著硫磺氣味的濃煙從漆黑無底的裂縫中冒出來。當地居民一直後撤至山頂。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的地震學家阿塔萊·阿耶萊等人向英國科學家尋求技術幫助,利用衛星觀測後認定:阿法爾沙漠這個地球上最熱、最幹燥的地區可能會誕生新的大洋。

阿耶萊說,阿法爾斷層繼續開裂以及岩漿的湧出,連在一起的努比亞構造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將被推開,並漸行漸遠。這樣,一個新的大洋盆地將在兩板塊中間產生。不過,這一過程需要數百萬年。如果這裏真的形成海洋,那麼屬於努比亞卻地處阿拉伯板塊的厄立特裏亞、吉布提以及埃塞俄比亞東北部將被分隔出去,成為新大洋中間的孤島。

新大洋產生和非洲大陸被分割,將大大改變地表形態。到那時,人們看到的將會是五大洋和八大洲。

極地的磁效應

近些天來,有關極地的各類消息不斷,首先是國際科聯推出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國際極地年研究計劃,在全球正式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極地研究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在“極地居民、地球、陸地、海洋、極地冰、大氣和太空”等領域的研究來了解和探索極地對地球氣候、生態係統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方麵。據說,此項計劃將於2007年開展,一直持續到2008年底甚至2009年初,耗資10億美元左右,此項全球計劃涉及了六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科學家。10月26日,中英兩國宣布將在極地科研和人才培養領域進行戰略合作。11月中旬,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

號將從上海出發進行第22次中國南極考察。另有消息,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在南極冰穹點建第三座南極科考站。這些消息都使國人對南極的關注度再次升溫。

此外,著名的南極勇士、被譽為“中國冰人”的王剛義博士近日宣布,他將挑戰北極冰海,欲成為征服南北極冰海的世界第一人。還有媒體報道,在遙遠的北極,一場國際“冷戰”已拉開帷幕。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對北極地區進行經濟開發成為可能。於是與北極有著密切地緣關係的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以及俄羅斯五國,紛紛采取科學考察乃至軍事演習的手段,宣布自己對北極擁有主權。現在,對北極點的主權爭奪已不是爭土地(島嶼),而是爭海域。五國間爭奪北極主權的鬥爭正趨於白熱化。

一係列的消息使南北極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人們想知道各國及各類組織及科學家們對南北極的關注與興趣為何與日俱增?其實說白了,一是科學的需要。南北兩極蘊藏著無數的科學之謎和信息。20世紀中,已有50多個國家在南北極建立了100多個科學考察站,對兩極開展了多學科考察研究,有多項重大科學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所以,南北極地區已成為科學研究和實驗的聖地。而且隨著各國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想進一步研究南北極對世界氣候、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變化所產生的作用,則必須要進行更深入的、係統的、甚至是跨學科和跨國界的合作研究。二是資源的需要。兩極地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和蘊藏量極大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及在未來航運中的重要地位,是緩解當前各國麵臨的資源及生存壓力的出路之一。特別是南極,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豐富的海洋生物和油氣資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資源,是地球上至今唯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國界、其巨大的潛在資源未被開發利用的獨特地區。

再者,目前極地科學考察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台上的展現和角逐,在政治、科學、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麵都有其深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備受各國政治家的高度重視,也是全球科學家的向往。

於是,兩極就像巨大的磁鐵,就像神話中的寶庫,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成為人類希望、追求所在,成為人類不可抑製的欲望。可以想像,隨著這些欲望的實現,必將會大大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然,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和協調,也有可能會破壞自然界的平衡,進而導致人類自身的災難。

太平洋海底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