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擊群的規模比強擊支隊要小一些,一般由步兵排或者步兵連為基礎,加強1~2個重機槍班、1~2個背囊式噴火器班、1~2個火炮派、1個坦克排或者自行火炮排。
強擊群和強擊支隊的全體成員都會攜帶很多手榴彈,包括發煙手榴彈、燃燒彈、反坦克手榴彈和繳獲的“鐵拳”,以便更好地進行室內作戰和克服堅固工事。他們在攻擊某一築壘建築前,通常會進行猛烈的炮火急襲,然後分成突擊組和鞏固戰果組攻擊。
突擊組的任務,是在坦克和火炮的掩護下衝進建築物,首先封鎖屯兵洞(一般是地下室),然後用手榴彈、燃燒彈和衝鋒槍消滅裏麵的敵人。戰果鞏固組的任務是消滅建築裏的其他敵人,並且組織對該建築物的防禦。由於地形生疏,蘇軍往往使用強擊群來作戰。
蘇軍的合成集團軍一般會采用上述方式,編成強擊群和強擊支隊,而專門的坦克集團軍在接到突擊任務時,也會與以坦克連為基礎加上步兵、炮兵、工兵編成相應的強擊群作戰。
4月22日至23日的巷戰中,德軍打退蘇軍坦克部隊的行動給了魏德林不小的信心,這位新履職的柏林城防司令決定,集中所有的裝甲力量對柏林東南方的布裏茨發動反攻。23日晚上,仍然有作戰能力的裝甲車輛被命令返回滕伯爾霍夫機場加油,他們在進攻時將得到幾輛“虎”式坦克,以及一些煙幕彈投射器的支援。
同樣是在23日晚上,朱可夫收到卡圖佐夫所部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聯絡官帶來的消息,他直到這時才知道,科涅夫的部隊已經如此之快地抵達柏林以南,他非常沮喪地發現,他部隊已經無法獨享攻克柏林的殊榮,他必須與科涅夫分享這一榮譽。
雷巴爾科的蘇軍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於4月22日晚抵達泰爾托運河南岸之後,該集團軍所屬的3個軍進行了一天的休整,為即將發動的全麵渡河行動做著準備,該集團軍的渡河行動將得到魯欽斯基第28集團軍部分部隊的支援。
科涅夫的部隊即將要強渡的泰爾托運河寬約40~50米,深約2~3米,多處河岸由混凝土構成,且高度都達到了2~3米。這條河流的水雖然並不太深,不過水流卻非常湍急。
守衛在河流北岸的德軍原本都是些人民衝鋒隊的成員,他們根本就不能與久經沙場的百戰蘇軍相比,不過魏德林及時調派了第18和第20裝甲擲彈兵師的“骨幹力量”來此增援,德軍在泰爾托運河北岸的防禦力量瞬間就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德軍所依托的防禦陣地,是沿著運河一線展開,巨大工廠廠房和居民樓的牆壁都由水泥構築而成,牆體極為堅固,牆根直入水底,以無門的一麵朝向運河,窗戶都被封死,隻留下射擊孔,整體來看易守難攻。
為了順利渡過泰爾托運河,盡快投入攻打柏林市區的戰鬥,第1烏克蘭方麵軍指揮部為雷巴爾科和魯欽斯基配屬了強大的炮兵部隊,在4~5公裏的突破正麵上,蘇軍一共集中火炮和迫擊炮1420多門,每公裏正麵上的火炮密度為315門,如果把自行火炮也計算在內,每公裏正麵的火炮密度可以達到348門。對於攻堅戰特別有效的45、57、76和122毫米口徑火炮有400門,平均每公裏有90門。
進攻之前,雷巴爾科和魯欽斯基組織各個坦克軍、機械化軍軍長和各炮兵師師長參加實地偵察,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讓每個參戰單位明確各自的渡河位置,查明德軍的火力配置,研究渡河時的火力掩護方案和登岸後的後續行動方案。
4月24日上午6點20分,蘇軍的火炮一齊發出怒吼,近萬發炮彈短時間內全部砸在河北岸的德軍陣地上,一波波蘇軍轟炸機也飛臨德軍陣地上空,將航空炸彈下餃子似的往下扔。河對岸的德軍早已習慣蘇軍的進攻套路,蘇軍炮聲一響、飛機一來,除了個別觀察哨兵之外,絕大部分德軍都會躲進防炮洞,躲避蘇軍的炮擊和飛機轟炸。
55分鍾後,蘇軍的炮火準備逐漸停息,運河北岸的德軍陣地早已是牆倒屋塌,一片狼藉。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先鋒部隊乘坐著小木船開始渡河,40米寬的河道上,蘇軍的船隻船頭挨著船尾,一直從南岸延伸到了北岸。
當第一艘小船就要靠岸時,早已鑽出防炮洞並隱蔽著的德軍士兵,馬上就把各種子彈和手榴彈潑水似地灑向蘇軍士兵。蘇軍士兵擠在小船上,毫無遮攔,轉眼就被殺傷大半。不少死傷的蘇軍士兵跌入河中,轉眼間就被湍急的河水衝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