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945年4月23日下午,魏德林麵臨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軍第5突擊集團軍、第8近衛集團軍和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他們正對柏林的東部郊區和東南部郊區發動著持續攻擊。
本來按照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意圖,早在1945年4月22日,柏林市中心就該插上蘇軍的紅旗,但是直到4月23日,朱可夫的部隊居然還隻是進入了柏林的郊區,這令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極為惱火。
斯大林多次打電話批評朱可夫進展太慢,他要求朱可夫加快進度,盡快占領柏林。朱可夫也許是被斯大林逼急了,毅然決定在城市戰中使用“大縱深戰法”。
所謂的“大縱深戰法”,就是讓坦克集群集中衝擊敵軍防線的薄弱地帶,撕開敵軍的防線,將敵軍分割包圍,使敵軍各集團之間不能呼應,然後再派步兵出擊消滅敵軍的作戰方法。
蘇軍在野戰條件下使用這種戰法時,常常把德軍防線打得千瘡百孔,德軍的大部隊動輒被包圍,並被殲滅。這說明“大縱深戰略”非常有效,不過在城市戰中使用該戰略卻並不合適。
像柏林這樣的大城市,高樓林立,街道相對來說較為狹窄,道路由於受到美英盟軍的轟炸和蘇軍的炮擊而坑坑窪窪,再加上德軍還布設了非常多的反坦克障礙,都使得蘇軍坦克的機動力大大降低,突擊能力也隨之下降,且非常容易被擊毀。
當蘇軍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坦克,開進柏林郊區的街道參加巷戰時,他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本來,蘇軍坦克的車長在作戰時總是喜歡打開頂蓋,探出頭來觀察戰場情況,指揮坦克作戰,但是為了防止德國人通過頂蓋把手榴彈直接丟進坦克裏,1945年的蘇軍作戰條令中特別規定,坦克在城市作戰中必須關閉頂蓋。蘇軍的很多坦克車車長都對這個條令頗有微詞,因為關閉頂蓋就意味著坦克乘員的視野非常有限,如果德軍坦克手們從看不見的方向上襲擊坦克,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防禦辦法。不過,蘇軍統帥部根本就不理會前線將士們的抱怨。
蘇軍炮兵對進攻區域進行火力準備後,坦克部隊就以縱隊隊形開入柏林郊區的大街,由於街道上遍地的瓦礫和彈坑,使本來對坦克部隊來說就不算寬的街道變得更加狹窄。蘇軍坦克隻好排成“一字長蛇陣”行進,悶在坦克裏的車長和炮長緊張地注視著周圍的情況,他們基本上發現不了目標,因為德軍士兵們都躲藏在建築物或者廢墟深處。
等蘇軍坦克編隊完全進入街道後,埋伏的德軍立即使用“鐵拳”反坦克火箭彈、88毫米高射炮轟擊蘇軍坦克。
德軍的坦克大殺器88毫米高射炮,可以從正麵擊穿蘇軍坦克的裝甲,側麵就更是不在話下,而“鐵拳”反坦克火箭彈雖然無法從正麵對“斯大林”式重型坦克造成什麼影響,不過如果使用“鐵拳”反坦克火箭彈從頂部,或者側後方攻擊“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則完全可以將之擊毀。
一旦進入街道的蘇軍坦克縱隊的最前麵和最後麵幾輛坦克被擊毀,留在中間的那些坦克就會被卡在原地,動彈不得,德軍隻需要挨個兒對蘇軍坦克“補槍”,就可以把整整一個縱隊的坦克消滅幹淨。
有時候,即便蘇軍坦克部隊進入較為寬闊的街道,可以並排行駛兩輛坦克,也逃脫不了被殲滅的厄運。德軍的戰法還是那一套,他們會打掉排頭和最後的幾輛坦克,把坦克縱隊困在原地。
然後,德軍從各個角落裏一擁而上,先消滅跟隨坦克的少量蘇軍步兵,然後用經濟實惠的“鐵拳”反坦克火箭彈,把蘇軍坦克一輛一輛摧毀掉。蘇軍坦克手在驚慌之下,往往會盲目地攻擊兩側的建築物,一般來說,這種攻擊除了敲掉一些水泥和磚塊兒之外,對德軍的威脅並不大。
一些蘇軍坦克手剛一逃離被毀的坦克,就又陷入德軍步兵的重圍,僅僅裝備了手槍的蘇軍坦克手,當然不可能是裝備有毛瑟步槍、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的德軍步兵的對手,他們很快就會被德軍打成篩子。
等到喧鬧的街道重歸寂靜時,整個大街上到處都是戰死的蘇軍坦克乘員屍體,和起火燃燒的坦克殘骸。在柏林巷戰的初期,蘇軍坦克部隊獨立作戰時,普遍都遭遇到慘重損失。
仗打成這樣,朱可夫總算是清醒了些,他意識到在巷戰中搞坦克集中突擊基本等於送死,於是他決定改弦更張,使用最有效,但是也是最緩慢的辦法來攻擊柏林,他命令手下各支部隊,改變戰術,穩紮穩打,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碎德軍防線。4月22日至23日,蘇軍的柏林巷戰轉入了以強擊支隊和強擊群為主要方式的新階段。
所謂的強擊支隊和強擊群作戰方式,就其實質而言,就是“拆房子戰術”。強擊支隊和強擊群,是指強行攻擊堅固目標的戰鬥編組,強擊支隊一般下設若幹個強擊群。
蘇軍的強擊支隊是由多個兵種聯合組成的,通常包括步兵、炮兵、坦克兵、工兵,有時候還包括一些噴火兵,1個典型的強擊支隊一般有1個加強營的兵力,其兵力配置如下:1個營的步兵,加上1個坦克排或者連、1個自行火炮連、1個120毫米迫擊炮連、1個122毫米榴彈炮排或者連(或者更大口徑的排或連)、1個工兵連,有時包括1個噴火班。強擊支隊一般在攻擊某一方向(如某一條長街)或者某一個大型目標(比如火車站)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