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目標柏林 第三節 德軍為保衛首都而做的準備(2 / 3)

柏林的遠郊防線距離市中心25~40公裏,以居民地為基礎,加上運河、湖泊等天然屏障構成,該防線的部分地段與奧得—尼斯河防禦地帶的第3道防線相重合。在這條防線上,德軍炸毀絕大多數橋梁,在通向柏林的交通要道上布設障礙,並且挖掘出許多戰壕。

遠郊防線的後麵是近郊防線,它沿著柏林城郊構築,距離市中心10~15公裏,縱深6公裏,是柏林築壘防禦地帶中最主要的防線。它以柏林郊區的市鎮為核心構建,在每個市鎮,德軍都構築有3道塹壕,並挖有許多反坦克崖壁和壕溝,一些工廠區都被改造成永備火力點,工事極為堅固。

位於柏林築壘防禦最內層的是市區防線,該防線沿著環城鐵路線層層構建,德軍將城中各個街區、各個大型建築都改造成堅固的火力支撐點,在通往市中心的街道上德軍還設有街壘,十字路口和廣場上都配置有火炮,埋伏了坦克,整個市區裏,還修築有400多個鋼筋混凝土工事。

守衛這些防線的,是德國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這些部隊的分配如下:維斯瓦集團軍群負責守衛柏林城區以及柏林以北地區,其中守衛柏林以北地區的,是勞斯將軍麾下的第3裝甲集團軍,守衛柏林城區的是布賽將軍麾下第9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負責守衛柏林以南至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的這一段防線,該集團軍群下轄第4坦克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

以上德軍共擁有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坦克師以及其他一些部隊,兵力10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飛機3300架。

德軍如此的兵力配置,使得防禦兵力的密度達到了每9公裏正麵1個師,每公裏正麵有火炮和迫擊炮17門,而在蘇軍的屈斯特林登陸場至柏林的方向上,德軍的防禦密度最大,每3公裏正麵的戰線上,德軍就配置了1個師,每公裏正麵德軍配置了火炮和迫擊炮66門,坦克17輛。

單純從數字上來看,德軍作為防守的一方,似乎也不算太弱,但是,實際上德軍的力量卻是極為虛弱的。

到1945年3月底,納粹德軍的精銳部隊已經所剩無幾,守衛柏林的這些部隊,除了少數久經戰陣的青壯年老兵之外,大多數德軍士兵或者是十幾歲的小孩子,或者是年近花甲的垂暮老翁,他們普遍缺乏訓練和武器裝備,僅僅是受到納粹的蠱惑,或者逼迫才參與這場戰役。

當時,負責東線戰場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古德裏安認為,守衛柏林的德軍部隊大多是老弱,戰鬥力不強,他想求見希特勒,希望能夠說服德國元首,將困守在拉脫維亞庫爾蘭半島的精銳德軍部隊調回德國本土,參與柏林戰役。

古德裏安為了這件事,與希特勒多次爭論,都沒有結果,希特勒堅決不肯撤回庫爾蘭地區的德軍。古德裏安無奈之下,隻好退而求其次,打算撤掉希姆萊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讓真正有能力的德軍將領來指揮德軍作戰。

至於古德裏安為何一定要撤掉希姆萊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那是因為希姆萊實在是不成器。

希姆萊在就任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官期間,根本就不知大兵團指揮為何物,他把維斯瓦河至奧得河之間的東波美拉尼亞和西普魯士都丟得幹幹淨淨,這令古德裏安很為惱火,而希特勒卻因為希姆萊是他的心腹之故,並沒有撤除希姆萊的職務。

古德裏安認為,柏林戰役非同小可,絕對不能再由一個軍事上的門外漢來指揮德軍與蘇軍作戰,他打算直接去會見希姆萊,讓黨衛軍領袖自動辭職。

1945年3月中旬,古德裏安找到希姆萊,比較不客氣地勸說後者放棄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讓其他有能力的將領來接任。

希姆萊這時倒也不再留戀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因為他最終也認識到他完全不能勝任這項工作,所以他同意辭職,不過他說他不敢當麵向希特勒提出這個請求,所以他希望古德裏安作為中間人把他的想法告訴希特勒。

古德裏安爽快地答應希姆萊的請求。當天晚上,古德裏安來到希特勒的總理府,勸說希特勒免除希姆萊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讓在喀爾巴阡山脈擔任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的海因裏希上將來接任。

至於為何要推薦海因裏希來負責守衛柏林,古德裏安給出的理由是此人是一個防禦專家,在柏林戰役中正好大展拳腳。

希特勒起初不同意撤換希姆萊,但又架不住古德裏安的反複遊說,他隻好接受,他命令海因裏希於1945年3月20日接任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之職。

說完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人選問題,古德裏安又提起庫爾蘭德軍撤退的問題。希特勒的意見一如既往,他不同意撤出庫爾蘭地區的德軍。古德裏安跟希特勒爭辯許久,卻沒有任何效果。

3月20日,海因裏希就任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他接任之後就麵臨著一個任務,希特勒要求他派遣5個師的兵力,去解救與屈斯特林登陸場隔著奧得河相望的科斯琴要塞裏的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