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納粹德國遭遇著持續的失敗。在西線,美英盟軍橫渡萊茵河,包圍了魯爾區,並掃蕩著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的德軍。在東線,除了少數幾個孤立的據點和地區之外,奧得—尼斯河以東的德軍集團全部被消滅一空。在南線,蘇軍已經逼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軍事形勢惡劣到這個地步,納粹德國的高層軍政官員,除了希特勒本人和極個別死硬納粹分子之外,都認為德國最好的出路,就是向美英盟軍投降,以避免柏林落入蘇聯人之手。
希特勒這個時候也知道軍事形勢已經無望,不過他並不願意投降,因為德國向美英盟軍投降以後,西方必然會將他這個德國元首逮捕,進而開設一個法庭,判他個戰爭罪,將他處死。
正是由於對這樣的命運感到恐懼,德國元首才想方設法地拖延戰爭的時間,以便出現腓特烈二世那樣的“奇跡”來挽救他的生命。為了實現拖延戰爭時間的目的,希特勒拒絕任何最終條件為無條件投降的談判,他打算驅使德軍繼續戰鬥下去,直到最後一刻。
本來,按照希特勒的本意,他希望德軍能夠迸發出超強的戰鬥力,將美英盟軍抵擋在易北河以西,將蘇軍抵擋在奧得—尼斯河以東,但是他手下的將領們,包括很大一部分對他死忠的黨衛軍將領在內,的確是認真執行抵擋蘇軍的命令,不過卻根本沒有認真執行抵擋美英盟軍的命令。
西線的德軍對美英盟軍,要麼完全不抵抗,要麼就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投降,這使得美英盟軍的進軍類似於一場武裝遊行,美英士兵更像是坐著坦克到德國來遊玩的遊客。
隻有在東線和南線,德軍才是認真地在為抵抗蘇軍做著準備。麵對著蘇軍的軍事壓力,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衛德國的心髒——柏林。這些德軍士兵還願意守衛柏林的核心目的早已不是贏得戰爭之類的狂想,他們隻是希望他們能夠把蘇軍擋在奧得—尼斯河以東,讓美英盟軍來占領柏林地區。
為了守衛柏林,早在1945年2月,蘇軍逼近奧得河的時候,德國最高統帥部就已經開始部署柏林的防務。
德軍的防禦企圖是:首先要死死地扼守住奧得—尼斯河西岸地區的防線,在數百公裏寬大正麵上和幾十公裏的縱深內阻止蘇軍前進。如果奧得—尼斯河防線被蘇軍突破,則以柏林城以及該城周圍地區為依托,阻止蘇軍突入柏林,從而贏得時間,達到拖延戰爭的目的。
在構築保衛柏林的防線時,德國最高統帥部充分利用奧得—尼斯河這一天然屏障。奧得河是一條大河,發源於捷克斯洛伐克,自東南至北蜿蜒700多公裏,最終彙入波羅的海。該條河流水量較為充足,河道較為寬闊,河水較深,全程可以通航。
奧得河中上遊的河麵寬度,通常在100~225米不等,深2米有餘,而在德軍重點設防的奧得河下遊地區,由於有諾奇特河和瓦爾塔河的河水彙入奧得河,河麵的寬度加大到300米,平均水深3米。春汛的時候,奧得河的水深可以達到8米。
尼斯河是一條發源於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山區的小河,它自南向北縱向流動,最終在科斯琴附近彙入奧得河,這條河流的流量比不上奧得河,但是仍然可以給蘇軍的軍事行動帶來麻煩。
在奧得—尼斯河天然屏障以西,德軍依托奧得—尼斯河以及柏林堅城,驅使當地居民、戰俘和外國勞工日夜趕工,終於修築出一個由奧得—尼斯河防禦地帶和柏林防禦地帶等,兩大防禦地帶構成的防禦體係。
作為柏林城東麵屏障的奧得—尼斯河防線,德軍在構築它時,很是費了一番功夫。奧得—尼斯河防線北起波羅的海,南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山區,防禦正麵寬400多公裏,全縱深約為20~40公裏。
防守該條防線的德軍將領認為,柏林能否保住,取決於奧得—尼斯河一線的戰鬥,因此,在該處防線德軍構築出梯次配置的三道防禦地帶,工事極為堅固。
第一道防禦地帶,沿著奧得—尼斯河西麵的河岸構築,縱深約為5~10公裏,有2~3道陣地,每一道陣地由1~2條綿延的塹壕組成,前沿設有許多地雷場、鐵絲網以及其他障礙物。在防線的主要地段上,德軍的布雷密度甚至達到了每公裏2000顆。
第二道防禦地帶距離第一道防禦地帶約10~20公裏,縱深約為1~5公裏,由1~3道塹壕和大量的支撐點組成。在第二道防線中,位於屈斯特林登陸場正西方的澤勞弗高地,是布防最為嚴密的。
澤勞弗高地位於柏林的正東方,是守衛柏林城的重要陣地,也是朱可夫的主攻方向所在,德軍在這個重要的高地配屬了極為可觀的防禦力量。
在這片高地的西方,水網和沼澤密布,會極大地限製蘇軍裝甲部隊的行動,在高地的前沿,德軍設置有3米深、3.5米寬的反坦克壕和其他工程障礙,而在高地上,德軍配置了數量極多的各型火炮、機槍和永備火力點。毫無疑問,這個高地必然會給朱可夫的部隊製造很大麻煩。
第三道防禦地帶距離第1道防禦地帶約20~40公裏,由大量的居民點和1~2道塹壕組成。這道防禦地帶直到柏林戰役開始以後仍然沒有完工。
奧得—尼斯河防禦地帶的西麵,就是柏林築壘防禦地帶,柏林的築壘防禦地帶從1945年初就開始動工修建,它依托柏林市周圍的河流、湖泊、森林以及市郊和市區的鐵路與各種建築構築而成。柏林築壘防禦地帶包括3道環形防線,即遠郊防線、近郊防線和市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