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最高統帥部早在1944年11月,就曾計劃奪取納粹德國首都柏林,這在1945年1月上旬蘇軍發動的冬季攻勢中就有體現。在為冬季攻勢製定戰略計劃時,蘇聯最高統帥部原計劃兩個階段來完成這次攻勢。
第一個階段是“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蘇軍將用一次快速的進攻粉碎東普魯士、波蘭和匈牙利的德國軍隊集群,挺進至布隆貝格(今比得哥什)、波森(今波茲南)、布雷斯勞(今弗羅茨瓦夫)和維也納一線,為徹底擊敗法西斯德國,攻占其首都柏林創造有利條件。
斯大林親自負責協調參與“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的第1、第2、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以及第1烏克蘭方麵軍的行動,這次戰役的進展相當順利,朱可夫麾下的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沿著華沙—柏林軸線大舉推進,於1945年1月底前進至奧得河附近地區。
鑒於朱可夫的部隊進展神速,蘇聯最高統帥部認為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結束之後,完全可以開始進行冬季攻勢的第二階段,也就是發動柏林戰役,這次戰役蘇聯最高統帥部打算讓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和第1烏克蘭方麵軍共同來完成。為了確定是否能夠在1945年2月初就毫不停頓地發動柏林戰役,蘇聯最高統帥部特地征求了處於最前線的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意見。
朱可夫與科涅夫都對戰爭形勢極為樂觀,他們在召集各自方麵軍軍事委員會會議以後,於1月26日和28日向蘇聯總參謀部提交報告,報告中,這兩個方麵軍的軍事委員會都認為,他們的部隊完全可以協同配合奪取柏林。
在攻取柏林的戰役中,朱可夫麾下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將擔負主攻任務,該方麵軍的目標是,1月30日前攻占伯利嫩(今巴利內克)、蘭茨貝格(今戈茹夫—維爾科波爾斯基)和蓋爾茨(今古日察)地區。然後,在2月1日晨至2日發動攻勢,強渡奧得河,急速從北麵和南麵迂回攻擊柏林。
科涅夫麾下第1烏克蘭方麵軍,將擔負掩護朱可夫所部南翼和部分助攻任務,該方麵軍的目標是,先殲滅守衛西裏西亞的德軍部隊,然後中路和南翼部隊2月25日至26日挺進至易北河,北翼部隊同朱可夫的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協同配合,從南麵迂回,攻擊柏林。
最終,朱可夫的部隊將包圍柏林,並最終攻克柏林,消滅德國法西斯。
蘇聯最高統帥部於1月27日批準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的計劃,於1月29日批準第1烏克蘭方麵軍的計劃,看起來柏林似乎在1945年的2月份就要被蘇軍攻占,但是一些不容忽視的因素,使得蘇軍不得不將進攻柏林的時間往後延遲。
朱可夫的部隊孤軍深入,與掩護他北翼的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和掩護他南翼的第1烏克蘭方麵軍之間,拉開了極大的距離,他的側翼有被德軍突破的危險。除此之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中,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的兵員和物資損失嚴重,都急需補充,不然,沒有足夠的兵力、炮兵和裝甲兵,不足以對德軍形成足夠強大的衝擊力。
為了給柏林戰役提供一個穩固的大後方,並且給前線部隊補充兵員和物資,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暫時不進攻柏林,將蘇軍的主攻目標轉向上西裏西亞、東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以及匈牙利。
1945年整個2月和3月,蘇軍奧得河以東和匈牙利北部的德軍集團發動攻勢。至3月底,奧得河以東的德軍集團,除了極少數孤立的據點之外,全部被蘇軍肅清,蘇軍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攻占奧得河中下遊的東岸地區,並且在西岸取得幾個橋頭堡。第1烏克蘭方麵軍突進至尼斯河一線,處於朱可夫所部的正南方。第2和第3烏克蘭方麵軍推進至奧地利境內,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處於蘇軍的威脅之下。
1945年3月8日,鑒於美英盟軍奪占雷馬根大橋,德軍的萊茵河防線崩潰,美英盟軍極有可能先於蘇軍占領柏林,蘇聯最高統帥部急忙命令蘇軍總參謀部、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的參謀部和第1烏克蘭方麵軍的參謀部製定柏林戰役的相關計劃。
根據斯大林的指示,攻克柏林的殊榮應該交給朱可夫,因為這位蘇聯的“常勝將軍”,在莫斯科城下,挫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裝甲軍團的兵鋒,保衛了莫斯科,保衛了蘇聯。
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的參謀們,關於柏林戰役,擬製出A和B兩套方案:
A方案規定,方麵軍所屬的部隊,從已經占領的地區和登陸場展開進攻,以3個合成集團軍和2個坦克集團軍的兵力,從屈斯特林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這是個“單點突擊”方案。
B方案規定,方麵軍先實施一係列局部戰役,以改善方麵軍僅有一個奧得河西岸登陸場的不利態勢。方麵軍計劃在施韋特以南奪取一個新的登陸場,3個合成集團軍從該登陸場轉入進攻,與此同時,繼續擴大屈斯特林登陸場,預計在該登陸場集中方麵軍的主要兵力,以實施主要突擊。這就是所謂的“多點突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