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烏克蘭方麵軍的參謀部門也製定出相應的戰役計劃。
3月底,蘇聯總參謀部將朱可夫和科涅夫自前線召回莫斯科,就柏林戰役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4月1日,斯大林主持召開討論柏林戰役的專門會議,參與此次會議的有朱可夫、科涅夫,蘇聯總參謀長安東洛夫,以及蘇聯作戰部長什捷緬科。
會上,斯大林先跟與會的眾人致以問候,接著說明盟軍的戰略意圖,他說:“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定,蘇軍和盟軍對德國的占領應以易北河為界。這也就是說,不僅柏林應該由蘇軍占領,而且柏林以西,一直到易北河的廣大地區都應該由蘇軍占領。但是,現在盟軍中的有些人想違反這個協定。”
斯大林把話說完,就命令什捷緬科念一份電報,該電報顯示英國人正在竭力說服美國人占領柏林,蒙哥馬利甚至已經做好隨時發兵柏林的準備。
待什捷緬科念完電報,斯大林就問朱可夫和科涅夫:“誰會先進入柏林,我們還是盟軍?”朱可夫和科涅夫急忙表示說,當然是我們會先進入柏林。
斯大林對兩位方麵軍司令員的回答非常滿意,他指出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占柏林,以免德軍又在盟軍和蘇軍之間挑撥離間,他特別強調指出,形勢所迫必須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準備實施柏林戰役,戰役的開始時間是1945年4月16日,在12~15天內結束。
兩個方麵軍的司令都向斯大林保證,他們的部隊在規定的時間內一定會做好戰鬥準備。
斯大林接著說,按照他的設想,柏林戰役將由朱可夫麾下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科涅夫麾下第1烏克蘭方麵軍,羅科索夫斯基麾下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共同實施。但是由於當時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正在但澤東南,和格丁尼亞以北地域圍剿德軍,必須遲幾天才能投入柏林戰役,所以斯大林並未將羅科索夫斯基召至莫斯科,參加討論柏林戰役的專門會議。
說完這些,斯大林要求朱可夫和科涅夫與總參謀部密切合作,討論出柏林戰役的最終方案,兩天以內報送最高統帥部審批。然後,他宣布散會。
4月2日,蘇聯總參謀部就將柏林戰役的最終計劃呈送給蘇聯最高統帥部。
在最終計劃裏,柏林戰役的總目標是:在遠程航空兵的支援下,使用3個方麵軍的兵力,從什切青至彭齊希(今彭斯克)一線對德軍實施強大的突擊,摧毀德軍防禦陣地,把防守柏林地區的德軍分割成若幹個孤立部分,殲滅他們,占領柏林。在戰役的第12~15日,進攻的蘇軍部隊應該在寬大正麵上挺進至易北河,在那同美英盟軍會師。
參與柏林戰役的3個方麵軍分布如下:第2白俄羅斯方麵軍位於奧得河下遊區域,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位於奧得河中遊區域,第1烏克蘭方麵軍位於尼斯河區域。這3個方麵軍戰役縱深計劃為130~165公裏,每晝夜平均推進8~14公裏。
參與柏林戰役的3個方麵軍的具體任務如下:
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在柏林戰役中擔負主攻任務,目標是從正東麵、北麵和南麵,對防守柏林的德軍集團實施強大突擊,摧毀戈根措倫運河與奧德河—斯普裏運河之間,90公裏地段上的德軍防禦,擊潰德國第9集團軍,以強攻的方式奪取德國首都,然後向西發起進攻,在戰役的第12~15日突進至易北河。
為完成此突擊任務,朱可夫決定使用4個合成集團軍和2個坦克集團軍,從屈斯特林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從正東方對柏林發起正麵突擊。
除了這個正東麵的主要突擊行動之外,還有兩個側翼的輔助攻勢。第1個側翼輔助攻勢的方向,在屈斯特林登陸場的北方,朱可夫將動用1個集團軍,從拜爾瓦爾德的西北方,向埃伯斯瓦爾德和費爾貝林方向突擊;第2個側翼攻勢在屈斯特林登陸場的南麵,朱可夫也將動用1個集團軍的兵力,從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的登陸場附近出發,向菲斯瓦爾德、波茨坦和勃蘭登堡方向突擊,從南麵迂回柏林。
通過上述突擊,可以將柏林守軍與其他地區的德軍集團隔開,降低攻克柏林時的難度。
為朱可夫所部的南翼提供掩護的,是科涅夫的第1烏克蘭方麵軍,該方麵軍的主要任務,是迅速粉碎科特布斯地區,和柏林以南地區的德軍集團——第4坦克集團軍的主力。完成這個任務後,該方麵軍繼續向西和西北方進攻,在戰役開始後的第10~12日內占領貝利茨、維騰堡地區,然後直取德國第2大城市萊比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