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它從普魯士王國時期開始,曆經德意誌第二帝國、魏瑪德國,直到德意誌第三帝國,一直都是德國首都。
從1933年開始,到1945年,柏林成為納粹德國的心髒。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軍隊隻要占領柏林,至少從心理上來講足以摧垮納粹德軍的鬥誌,迫使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
正是由於柏林的地位如此重要,美英和蘇聯都對柏林誌在必得。
1945年3月8日,正當蘇軍還在奧得河以東的上西裏西亞、東波美拉尼亞、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圍剿德軍之際,蘇聯第1白俄羅斯方麵軍司令朱可夫,接到莫斯科的急電,要求他即刻動身返回蘇聯最高統帥部,有要事商議。
朱可夫接到命令馬上乘飛機回到莫斯科,並直奔斯大林的鄉間別墅。斯大林先是跟朱可夫聊了一下他兒子雅科夫·久加什維利(1941年被德軍俘虜)的下落問題,接著就直奔主題,他要求朱可夫到蘇聯最高統帥部去報到,與蘇聯總參謀長安東洛夫一起研究進攻柏林的戰役計劃。
安東洛夫和朱可夫知道,斯大林如此急切地要求他們製定進攻柏林的計劃必有原因,而事實也的確如此。1945年3月7日,美軍占領萊茵河上的雷馬根大橋,德國的萊茵河防線事實上已經崩潰。
鑒於德軍在西線的抵抗強度遠遠小於東線,斯大林非常擔心美英盟軍會先於蘇聯攻占柏林,所以他才急切地要求蘇聯最高統帥部拿出進攻柏林的計劃來。
斯大林的擔心不無道理。丘吉爾早在1944年10月帶著英國高級官員訪問莫斯科時,就毫不掩飾對斯大林說他渴望得到柏林。隨行的英國陸軍元帥艾倫·布魯克,在談及美英盟軍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時,對斯大林說,在包圍魯爾區以後,盟軍的“主要進攻目標將是柏林”。
丘吉爾再次確認布魯克的觀點,他表示至少英國軍隊的企圖是向波羅的海進軍,阻斷駐守在荷蘭北部和丹麥的德軍支援,在那之後,英國軍隊將“一步步地朝著柏林推進”。斯大林對此未作任何評論,但他在內心深處不願意將柏林讓給美英盟軍去占領。
斯大林有充足的理由要搶在美英盟軍的前麵占領柏林。
第一個理由,與蘇聯人的心理訴求有關。
蘇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巨大犧牲,並且消滅了德軍絕大部分主力部隊。斯大林認為蘇聯應該占領柏林,將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功勞捏在蘇聯的手裏。
第二個理由,與蘇聯在戰爭結束以後的勢力範圍有關。
早在蘇聯建國之初,列寧就希望通過輸出革命的方式,將布爾什維克主義傳播到整個歐洲,列寧的理想在蘇波戰爭中遭到挫敗,他轉而尋求支持歐洲各國的共產黨,通過武裝奪取歐洲各國政權的方式來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當蘇聯挫敗納粹德軍的進攻,並轉入反攻時,斯大林實際上實現了列寧的理想,蘇軍解放波蘭和巴爾幹半島諸國之後,已經成功地在那些國家扶持起共產黨掌權的政府。
現在,如果蘇軍能夠攻入柏林,那麼德國東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會順理成章地被劃入到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而如果蘇聯能夠充分利用已經取得的勢力範圍,朝著西歐滲透,說不定西歐也能成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
要實現上述目標,蘇聯必須占領柏林。本來,在雅爾塔會議中,美英和蘇聯約定以易北河為界來分割德國,理論上易北河以東的西波美拉尼亞、柏林所在的勃蘭登堡州和下薩克森州都應該由蘇聯占領。但是,萬一美英盟軍趁著蘇軍屯兵奧得河以東的大好時機,搶先攻占易北河以東、奧得河以西的德國領土,那麼事實上那片占領區必然不會再被交給蘇聯,而蘇聯也不會冒著與美英開戰的危險,來奪回本屬於他們的德國占領區。
第三個理由,與一種名為“原子彈”的秘密武器有關。
早在1937年,納粹德國就在研製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原子彈,這個研究計劃被命名為“鈾計劃”。
英國人通過他們的情報係統了解到了德國人的瘋狂計劃,他們也開始研究原子彈,而美國人則於1939年就開始秘密研究原子彈。
1941年底,美國參戰,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合作研究原子彈,他們打算搶在納粹德國的前麵研製出原子彈。
這時,蘇聯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基本上還是起步狀態。1942年5月,斯大林通過一些參與美、英原子彈研究計劃的信奉共產主義的科學家,了解到西方盟國的原子彈研究進度相當快,完全可以先於蘇聯研製出原子彈。
斯大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惱火,他把研究原子彈的蘇聯專家找來,對他們進行嚴厲批評,他要求蘇聯原子能物理學家們端正態度,務必嚴肅地對待原子彈研製工作。
未來3年裏,蘇聯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博洛季洛”計劃進展神速,不過,蘇聯的科學家卻始終麵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蘇聯缺乏製造原子彈的重要材料——鈾。
蘇聯雖然國土麵積大,資源相當豐富,唯獨缺少製造原子彈所必需的鈾,歐洲已探明的含有大量鈾礦的地區,一個是德國的下薩克森州,另外一個則是納粹德國控製下的捷克斯洛伐克。
這樣的情況下,負責原子彈研究工作的貝利亞(僅次於斯大林的蘇聯2號人物),授意設在美國的蘇聯購買委員會向美國戰爭生產委員會,提出購買8噸鈾的氧化物。
美國人當然不會賣很多至關重要的鈾給蘇聯,他們隻是礙於與蘇聯的盟友關係,以及想了解一下蘇聯人在原子彈研究方麵走了多遠,才象征性地賣了一點兒給蘇聯,顯然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