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萊茵河戰役 第五節 橫掃德國中部(3 / 3)

現在,莫德爾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就在美軍的包圍圈合攏之前,3月29日他打電話給凱塞林,說想要守住萊茵河是“荒唐的,無效的”,必須采取必要的行動阻止美軍構築包圍圈,為魯爾區的德軍留一條後路。

凱塞林同意莫德爾的請求。3月30日夜,德軍向帕德伯恩發動反擊,同美國第1集團軍的先頭部隊第3裝甲師的一個先遣隊展開激戰。在這場坦克大戰中,德軍參戰的“虎”式坦克等重型坦克的裝甲防護力和火力都優於美軍裝備的“謝爾曼”式坦克,美軍的坦克一個個被打得起火燃燒。當時,美國第3裝甲師師長羅斯少將正好在這個先遣隊裏,不幸陣亡,德軍非常意外地取得一個重大戰果。

美軍被德軍短暫擊退,但隨著美軍後續部隊的源源而至,以及盟軍的戰鬥轟炸機飛臨德軍上空,德軍坦克部隊被打得大敗,德國B集團軍群突圍的企圖遭到挫敗。4月1日,美國第9集團軍和第1集團軍的部隊在利普施塔特會師,魯爾區被完全包圍。

凱塞林在他的指揮部裏看著地圖上一支支代表著盟軍推進的箭頭,意識到德軍在西線已經不複存在,莫德爾的B集團軍群全部部隊和H集團軍群的一部分部隊,被美國第9集團軍和美國第1集團軍圍住,南邊的G集團軍群的大部分部隊又被美國第1集團軍和美國第3集團軍圍住,萊茵河防線就此宣告灰飛煙滅。

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集中兵力,乘著美軍的包圍圈還很薄弱的機會,迅速突圍,但希特勒卻又發來這樣一道指示,他命令莫德爾把魯爾區當作要塞來據守,不得後撤。

凱塞林差點兒被這道離譜的命令給擊暈,他恨不能直接跟希特勒講:難道您不知道魯爾地區的糧食隻夠吃3個星期嗎?當然,最終他沒有跟希特勒這麼講,魯爾區的德軍隻好停留在原地,進行絕望而又徒勞的抵抗。

美國第1和第9集團軍一合攏,就於4月6日向哈根方向突擊。4月12日,美軍抵達埃森,魯爾的危機形勢讓希特勒萬分沮喪,對在那裏作戰的部隊來說,更是一種煎熬。

德軍的後援完全斷絕,沒吃沒喝。早春時節,寒意甚濃,德軍士兵卻又沒幾件厚實的衣服蔽體,這樣的作戰條件簡直讓人無法忍受。德軍第81軍的指揮官科赫將軍後,來提及魯爾區的德軍所麵臨的情況時這樣說道:“繼續在魯爾包圍圈裏抵抗就是犯罪。我的最佳選擇應該是投降,但我沒有走出這一步,因為我害怕我的家庭遭到報複。”

4月14日,美軍抵達哈根,魯爾區被一分為二。隨著美軍的推進,德軍部隊中僅存的士氣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一些德國國防軍士兵聽說又一座城市陷落時,甚至還互相慶祝。德國士兵慶祝的原因是,那些城市裏的德國人終於可以得到美軍的救濟。

莫德爾的參謀長勸他向美軍投降,但這位德軍後起之秀卻猶豫不決。這時,一名美軍使者打著白旗,來到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部送上勸降書,勸降書上的文字寫的相當體麵:“為了戰士的榮譽,為了德國軍官的榮譽,為了對你國家的愛,為了貴國的未來,放下武器吧!你挽救下來的這些德國人將會為貴國人民重新獲得社會地位而做出貢獻,你保留下來的德國城市將對貴國人民的繁榮具有重大的意義。”

毫無疑問,勸降書上的文字擊中了莫德爾的軟肋,他個人雖然不願意投降,但他決定給予他的下屬,以及魯爾區裏的德國平民生存的機會,他讓人轉告美軍使者,他本人受到效忠希特勒誓言的約束,拒絕投降。

莫德爾做出拒絕投降的決定後,接著又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他下令解散B集團軍群,這意味著德軍士兵不必再執行任何軍事任務,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或者繼續抵抗,或者投降。

做完這個決定,莫德爾問他的參謀長:“作為敗將,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呢?”參謀長還未來得及作答,莫德爾自己說出答案:“過去敗將都是服毒自殺的。”

莫德爾開著他的“奔馳”牌大型指揮車走了,據說在杜塞爾多夫附近的一個森林中開槍自殺。

4月15日,魯爾區的戰鬥全部停止,約33萬名德軍,包括30多名將軍在內,全部投降。這是美軍和盟軍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也是盟軍在歐洲戰區的最後一戰,這次戰役俘虜德軍的人數超過斯大林格勒戰役和突尼斯戰役。

德軍在西線再也沒有什麼有組織的抵抗,希特勒失去了對事態發展的控製,他召開任何軍事會議,也無法扭轉這樣一個事實:柏林的西麵實際上是毫無防備的,隻要美英盟軍願意,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打進柏林。

到此為止,“萊茵河戰役”結束。德國的情況,用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寫的話就可以很好的概括:“從軍事上講,希特勒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投降。”

但希特勒就是不投降,他還在等待著“奇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