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軍占領歐洲期間,幾乎每個占領國都會出現抵抗組織來對抗德軍,而當美軍盟軍占領德國西部,蘇軍占領德國東部的時候,哪怕是在報複行動層出不窮的德國東部,也沒有出現任何形式的抵抗組織。
德國人民這種臣服於美英盟軍和蘇軍,根本就不反抗的表現令希特勒深有不滿,他甚至不打算再讓僥幸沒有死於戰火的德國人再生存下去,他要摧毀一切生存資源,讓“軟弱”的德國民族就此滅亡掉。
早在1945年年初,希特勒就有上麵的想法,他時不時地就向他的手下們透露那麼一星半點兒。當時,大多數人還以為元首是因為對前線的局勢不滿,而說的氣話而已。
但在所有對希特勒的瘋狂計劃有所了解的人裏麵,德國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長斯佩爾卻認為,以希特勒一貫的作風來看,德國元首的確是在認真考慮消滅德國人民。
斯佩爾為了阻止這一野蠻的行為,早在3月15日書寫一份備忘錄,重申他認為戰爭已經失敗的意見。3月18日晚上,他親自將備忘錄交與希特勒。
備忘錄中說道:“在4~8星期內,德國經濟就要最後崩潰,這是可以預料的,經濟崩潰以後,戰爭就再也不能繼續進行下去,即使在軍事上也是如此,我們必須盡力保持一個基礎,哪怕是一種最原始狀態的基礎,使這個民族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我們沒有權利在戰爭的現階段進行一種可以影響這個民族生存的破壞行動。如果我們的敵人要摧毀這個曾經英勇無比地作戰過的民族,那麼,這個曆史的恥辱應完全由他們承擔。我們有責任使這個民族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在遙遠的將來使之複興。”
希特勒絲毫不為所動,他直接把斯佩爾找來,表達他的觀點,他說:“如果戰爭失敗,這個民族(德意誌民族)也將滅亡。這種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沒有必要考慮為這個民族維持一個最原始的生存基礎的問題。恰恰相反,最好由我們自己動手把這些基礎破壞掉,因為這個民族被證明是軟弱的民族,而未來隻屬於強大的東方民族(蘇聯)。而且,在戰爭以後留下來的德國人不過都是劣等貨,因為優秀的人都已經戰死了。”
3月19日,德國元首下了一道總命令,要把德國所有的軍事、工業、交通和運輸設備;所有工廠、所有重要的電力設備、自來水廠、煤氣廠、食品店、服裝店;所有的水壩、船隻;以及所有的儲備(比如糧食儲備)全部毀掉,以免他們落入敵軍之手。這些措施要在納粹地方領袖和“民防委員”們的協助下執行。這就是著名的“焦土政策”。
如果這一措施得到貫徹執行,必然意味著盟軍和蘇軍無法利用德國本土的一切資源,但同時也意味著戰後德國人民將沒有足夠的條件生存下去。
所幸的是,這一政策並未得到有效執行,這一方麵是由於盟軍的進展過快,一方麵則是由於斯佩爾和一些軍官直接違抗希特勒的命令,他們在全國四處奔走,保證重要的交通設施、工廠、儲備倉庫、水壩和商店不被死心塌地服從命令的納粹黨黨棍毀掉。就這樣,希特勒注定沒辦法毀滅掉德國人民,而他的第三帝國卻注定要毀滅掉。
1945年3月底,德軍的西線防禦處於崩潰的邊緣。
3月28日,在戰線的北麵邁爾斯·登普西中將率領的英國第2集團軍,以3個軍的兵力突破了位於韋塞爾附近的德軍封鎖線,德國北部平原的大門已經向他們敞開,英軍朝著威悉河畔的不萊梅和易北河畔的漢堡衝殺過去。
同一天,辛普森的美國第9集團軍順著利伯河逆流而上,直奔利普施塔特和帕德伯恩。在辛普森的南麵,霍奇斯的美國第1集團軍突破德軍設在雷馬根橋頭堡的封鎖線之後,也朝著利普施塔特和帕德伯恩殺將過去。這兩個美國集團軍的目的是編織一個巨大的“口袋陣”,把魯爾區的德軍部隊全部裝進去。
戰線的最南麵,巴頓的部隊兵不血刃攻占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之後,接著又向東北方向的卡塞爾和東南方向的紐倫堡開進。
駐防在魯爾區的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把美軍動向分析一番,很快明白了美軍的意圖,他的部隊處於被包圍的危險之中。這個情況早就在他的預料之中,從美軍占領雷馬根大橋奪得一個橋頭堡開始,他就希望將自己的部隊從魯爾區撤走,但是他卻不敢向希特勒發出撤退的請求,他隻是向凱塞林提出他的想法。
凱塞林知道莫德爾說的在理,但是他也不敢違抗希特勒一步不許後退的命令,如果他下令放棄魯爾區,那麼他極有可能被除去官職,甚至丟掉性命。所以,凱塞林要求莫德爾保護好魯爾區,不要老想著撤退。
莫德爾無奈之下,隻好硬著頭皮留在魯爾區,而就在這時,他收到希特勒直接下達的命令,德國元首要求派幾個特別指定的師去奪回雷馬根大橋。莫德爾怒火中燒,他覺得這麼做完全是胡鬧,因為那幾個將用於反擊的師剛從河西潰敗過來,不僅把武器丟掉大半,士氣也散失到為零,這時候派他們去攻擊美軍,直接就可以跟送死畫等號,他埋怨德國統帥部不切實際,瞎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