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萊茵河戰役 第五節 橫掃德國中部(1 / 3)

1945年3月23日,巴頓所部美國第3集團軍在奧本海姆逐漸擴大橋頭堡,這令剛剛擔任西線總司令的凱塞林元帥感到頭痛。

陸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是空軍出身,對陸戰的業務不甚精通。他被希特勒委以西線總司令的重任,完全是因為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出色表現。

凱塞林自1943年7月以來,一直在意大利北部同美英盟軍作戰,他依托阿爾卑斯山脈,隻需部署少量兵力,就可以抵擋大批盟軍。在茫茫雪山上,盟軍的飛機和坦克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德軍在意大利北部的戰線穩如泰山。

希特勒正是看中凱塞林善打防禦戰,才讓他來接手西線的防務。新的西線總司令凱塞林到任時,西線的防禦態勢極為糟糕。

美軍已經在雷馬根大橋獲得一個橋頭堡,凱塞林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法把這個橋頭堡抹掉,而韋塞爾對岸的蒙哥馬利所部又虎視眈眈,他知道布萊德利和蒙哥馬利就要出擊,合圍駐防在魯爾區的德軍B集團軍群。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巴頓又來湊熱鬧,他的部隊在奧本海姆渡河,這令西線的形勢更加危險。巴頓所部如果在萊茵河東岸站穩腳跟,那麼不僅莫德爾元帥的德國B集團軍群處境險惡,南邊的G集團軍群,也會由於巴頓已經過河,成為夾在巴頓的美國第3集團軍和霍奇斯的美國第1集團軍之間的甕中之鱉,德軍的整個西線防禦體係就將崩潰。

凱塞林思索一番,認為雷馬根橋頭堡的地形不利於盟軍裝甲部隊展開攻勢,而巴頓渡河的地點地勢較為平坦,非常適合裝甲部隊大規模突襲,所以他決定搶在蒙哥馬利發起渡河戰役之前,先敲掉巴頓所部占領的橋頭堡。但他還沒來得及調兵動手,蒙哥馬利卻率先發起渡河行動。

3月23日黃昏,英國第2集團軍所屬的好幾千門大炮,向韋塞爾周圍的德軍陣地開火,河對麵的德軍陣地頓時地動山搖,濃煙滾滾。

晚上10點,英國第2集團軍的首批突擊隊員,頭戴綠色貝雷帽,登上“水牛”式兩棲裝甲運輸車,向萊茵河對岸衝擊。

這時,對岸的德軍也許是被炮彈炸昏了頭,反應較為遲鈍,隻對衝擊河岸的英軍突擊隊發射一些稀稀拉拉的槍彈,這種程度的火力,絲毫不能傷害英軍突擊隊員。

僅僅過了幾分鍾,首批英軍突擊隊員抵達萊茵河東岸,裝甲運輸車折回去接第2批突擊隊員。當突擊隊員們詢問駕駛員對岸的形勢如何時,駕駛員回答說:“對岸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熱”,駕駛員的意思是德軍的抵抗並不激烈,好像德國人守衛的不是他們的本土似的。

晚上10點30分,200多架英國轟炸機飛臨韋塞爾上空,投下1000多噸航空炸彈,把城市炸為一片廢墟。

3月24日淩晨1點,美國第9集團軍的2000門重炮發出怒吼,轟擊對岸的德軍陣地。1小時後,第一批美軍突擊隊員踏上萊茵河東岸,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這下,美英盟軍在萊茵河東岸的橋頭堡又增添幾個。

淩晨兩點半鍾,希特勒在他的柏林大本營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地圖上顯示,美英盟軍已經在萊茵河東岸獲得3個以上的橋頭堡,德國元首知道德軍現有的兵力無法將這3個橋頭堡全部抹掉,所以他必須在所有橋頭堡中選擇一個威脅最大的,設法將之除去。

這些橋頭堡中,希特勒認為奧本海姆的那一個是最危險的,因為那個橋頭堡是美國第一猛將巴頓開辟的。德國元首久聞巴頓的大名,他知道巴頓非常善於使用坦克打突襲戰,隻要條件允許,巴頓恨不能直接就來打柏林。

希特勒詢問身邊的人,能否派遣一個旅或者相當的兵力到奧本海姆去,一位副官回答說:“目前派不出到奧本海姆的部隊,在塞納軍營隻有5門反坦克炮,它們將在今天或者明天準備好,要在幾天以後才能投入戰鬥。”

這個答複令希特勒久久不語。從德軍幾乎山窮水盡的情況來看,西線的防禦毫無希望。

24日上午10點,大約1.4萬名空降兵開始在韋塞爾東部地區空降,將德軍的後方攪得天翻地覆,美英地麵部隊乘機向韋塞爾方向進攻。當天,盟軍的空降部隊和地麵部隊會合,在東岸建立起縱深達10公裏的橋頭堡。

盟軍工程兵迅速在萊茵河上架設起浮橋,一隊隊坦克、大炮、步兵、卡車源源不斷地開到東岸。這時,德軍的炮兵才開始對這裏發射炮彈,但為時已晚。

蒙哥馬利的部隊渡河後,布萊德利在3月25日下令霍奇斯所部美國第1集團軍自雷馬根出發,向利普施塔特和帕德伯恩方向開進。

美軍的坦克部隊在飛機的掩護下,向馬爾堡方向發起攻擊。德軍拚死抵抗,美軍的攻勢一度受挫,但是德軍的後援不濟,越戰越弱,美軍卻是越戰越強,最終美軍在3月28日攻占馬爾堡,然後又馬不停蹄,直撲利普施塔特和帕德伯恩。

德軍在西線的軍事失敗令希特勒異常惱怒,他現在不僅仇恨給他帶來軍事災難的盟軍,同時也仇恨曾經擁戴過他的德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