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萊茵河戰役 第四節 橫渡萊茵河(2 / 3)

聽到這麼明確的指示,布萊德利終於放下心來,他表示一定守住灘頭陣地,然後掛斷電話。艾森豪威爾重新回到餐桌旁,心情非常不錯,他先向眾人說明情況,接著感慨道:“這可能是我們的一個轉折點。”

分散在雷馬根附近的美軍源源不斷向大橋聚攏,美軍先頭部隊穿過雷馬根大橋到達彼岸後,第一個行動就是迅速占領那個足有180米高、可以俯視大橋的峭壁,他們架起高射炮,準備擊退來襲的德軍飛機。

後續美軍源源不斷地開過大橋,慢慢地擴大橋頭堡,美軍的坦克也開到對岸,準備迎擊德軍的裝甲部隊。

雷馬根大橋的丟失這件事令希特勒暴跳如雷,他認為這是那些“藍色貴族”,也就是普魯士軍官團的成員,繼“7·20”刺殺事件之後,對他的第2次背叛。他又一次將老元帥倫德施泰特革職,讓一直在意大利北部堅守的阿爾伯特·凱塞林元帥趕到西線來擔任總司令,節製西線所有德軍。

3月10日,凱塞林元帥接替倫德施泰特,出任西線總司令,他在會見他的參謀人員時說道:“好了,先生們,我成了新的V-3導彈(秘密武器的意思)。”

希特勒接著命令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不惜一切代價摧毀雷馬根大橋。雷德爾元帥接到命令,不敢怠慢,立刻抽調兵力開始反擊。

3月9日,10架德國飛機飛臨雷馬根上空,企圖炸毀大橋,但被美軍的高射炮趕走。德軍的坦克部隊也被美軍擊退,不過,一發德軍炮彈不偏不倚,正好擊中一輛剛剛上橋的美軍軍火卡車,引發劇烈的爆炸。隨著一聲巨響,大橋左搖右晃,雖然沒有折斷,但是受損嚴重。

希特勒見大橋仍然被美軍牢牢地控製在手中,橋頭堡也一天天擴大,美軍的觸角甚至已經接近通往法蘭克福的高速公路,他不惜動用V-2導彈和540毫米口徑巨炮來轟炸大橋。

一共有12枚V-2導彈飛向大橋,但大多數落在遠離大橋的地方,隻有一枚導彈落到離大橋300米的一幢房子上,結果是炸死幾個美軍士兵。那門威力無窮的540毫米口徑重炮,僅僅發射幾枚炮彈就宣告罷工,而那些炮彈全部離題萬裏,沒有命中目標。

無奈之下,希特勒使出撒手鐧,他命令突擊隊長斯科爾茲內想想辦法,來完成炸橋任務。斯科爾茲內派遣蛙人帶著炸藥去炸橋,但嚴密布防的美軍識破了他的計謀,德國蛙人不是被擊斃,就是做了階下囚。

德軍炸毀大橋的所有努力都以失敗收場,不過兩次大爆炸還是對大橋造成巨大創傷。3月17日15點,美國工兵正在大橋上焊接幾乎斷成兩半的橋拱鋼板時,大橋突然斷裂,墜入河中,28名美軍工兵當場陣亡。

為美軍渡過萊茵河立下大功的雷馬根大橋完成了它的使命,美軍4個師已經抵達萊茵河東岸,7座浮橋也橫臥在萊茵河上。美軍占據的雷馬根橋頭堡,已經成為指向德國中心腹地的一柄利劍。

布萊德利沒有立刻讓霍奇斯的部隊向魯爾區進發,他還要等待蒙哥馬利的部隊,以及巴頓的部隊都過河以後再采取行動。他希望巴頓再次保護第1集團軍的右翼,而蒙哥馬利的部隊在韋塞爾渡河以後,將擔負起保護第1集團軍左翼的任務。

霍奇斯的南麵,巴頓的部隊於3月8日抵達科布倫茨。這時,他獲悉在南麵進攻“齊格菲防線”的美國第6集團軍群遇到一些麻煩。

當英國第21集團軍群和美國第12集團軍群發動“萊茵河戰役”時,位於摩澤爾河以南的美國第6集團軍群,奉命攻擊德國西南部的“齊格菲防線”,這次作戰的目的是摧毀德國薩爾工業區。

防守這一區域的德國G集團軍群頑強抵抗,令美國第6集團軍群寸步難行。為了支援美國第6集團軍群,巴頓的部隊自科布倫茨南下,順著萊茵河左岸,衝向美因茨,試圖切斷德國G集團軍退往萊茵河東岸的退路。德軍唯恐被巴頓和美國第6集團軍合圍,急忙奪路而逃。

美國第6集團軍群乘勝推進至萊茵河畔。巴頓的這一擊,不僅使“齊格菲”防線南段全盤崩潰,為霍奇斯提供了右翼掩護,而且還使德軍陣腳大亂,為美國第3集團軍強渡萊茵河創造了條件。

戰線北麵的蒙哥馬利在3月初殺到萊茵河畔後,就開始囤積物資,積聚兵力,為渡河做準備,蒙哥馬利的作戰計劃是,派遣登普西將軍指揮的英國第2集團軍,以及辛普森指揮的美國第9集團軍,分別從韋塞爾北麵和南麵強渡萊茵河。

為了確保渡河行動萬無一失,謹慎的蒙哥馬利還打算派遣盟軍的兩個空降師(英國第6空降師和美國第17空降師)在韋塞爾附近空降,擾亂德軍的防守。 這時,由於布萊德利的部隊已經渡河,艾森豪威爾於是改變了原來的戰役計劃,在新的戰役計劃中,蒙哥馬利的部隊不再擔負主攻任務,主攻任務交給布萊德利來完成。

在新的作戰計劃中,蒙哥馬利所部英國第2集團軍將向德國東北部的奧斯納布呂克、不萊梅、漢堡方向推進,美國第9集團軍則沿著利伯河向帕德伯恩和利普施塔特方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