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會議召開後,美、英、蘇三國政府發表的會議公報明白無誤地告知了希特勒及其同黨,任何利用盟國之間的矛盾,而使納粹政府得以保存的企圖都是無效的,納粹德國隻有無條件投降一條路可以走,但希特勒卻不願意無條件投降。
希特勒不願意投降,是因為他有顧慮,自二戰爆發開始,到1945年2月止,納粹這些年在歐洲各地,尤其是蘇聯犯下了滔天罪行,他知道如果他落入盟國手中肯定沒有好下場,所以他下定決心頑抗到底,他深信,如果他堅持到最後一刻也不投降,也許能迎來轉機。
到了這種地步,希特勒仍然抱有幻想,因為他一直受到德國古代一個流傳甚廣的傳奇故事的激勵。
1756年至1763年,在歐洲發生了一場“七年戰爭”,當時交戰的是兩大軍事集團,一個是英國和普魯士(德國的前身),另外一個是法國、奧地利、沙皇俄國、瑞典、德意誌各個小邦國的聯合體等。
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些主要問題:英國要同法國爭奪海外殖民地、普魯士要同奧地利爭奪西裏西亞地區(在一場戰爭中奧地利割讓給普魯士)、沙皇俄國要同普魯士爭奪東歐。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主要在海上作戰,歐洲大陸上的戰爭則由普魯士承擔。1756年到1762年,普魯士軍隊在其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帶領下獨力與法、俄、奧等當時歐洲的一等強國對戰。
在長達6年的對戰中,普魯士被打得山窮水盡,一度處於亡國的邊緣,而腓特烈二世也多次對其手下表示,如果在1762年2月15日之前,戰局沒有好轉,他就要服毒自殺,因為戰爭毫無疑問必敗無疑,而普魯士將被戰勝國瓜分掉,他再也沒有生存下去的必要。
盡管這位君王萌生出自殺的念頭,他的大臣卻力勸他不要自盡,再等等,說不定幸運女神就會眷顧普魯士。腓特烈二世被大臣們勸服,他同意等待運氣的好轉。
1762年2月12日,極度敵視腓特烈二世的俄國女沙皇駕崩,新上台的沙皇彼得三世非常崇拜腓特烈二世。這位新沙皇上台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即讓俄國退出與法國和奧地利等國的同盟軍,然後他讓俄國轉而與普魯士結盟,共同討伐法國和奧地利等國家。
雖然後來俄國發生政變,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推翻了彼得三世,但是俄國並未再與普魯士為敵,普魯士也再無東線之憂。
腓特烈二世借著普魯士短暫與俄國結盟,以及俄國退出戰爭的喘息之機,使他的軍隊迅速恢複了戰鬥力,然後,他帶領著軍隊一直戰鬥下去,直至獲得“七年戰爭”的勝利。腓特烈二世因為其偉大的軍功,以及其帶有神話色彩的好運氣,而被希特勒所崇拜。
正是受到了腓特烈二世堅持到最後一刻也不放棄信念的鼓舞,終於在這場戰爭中獲勝,希特勒才打算在雅爾塔會議之後,繼續讓東、西兩線的德軍拚死抵抗敵軍的進攻。德國元首對手下說,如果他堅持抵抗,那麼也許會發生一些偶然事件來改變他的命運,比如丘吉爾突然失蹤或者被暗殺,那麼英國的貴族們可能會改變主意,扶持德國對抗蘇聯。
希特勒相信,命運女神一定會再次眷顧他,因為他曾經出於機緣巧合,躲過好幾次暗殺,其中最近的一次是1944年7月20日的暗殺。當時,如果不是一個參加會議的人將施陶芬貝格安放的炸彈挪遠一點兒,他早已命喪黃泉,所以他堅信他的運氣一定會逆轉,所以他決心將戰爭一直拖下去。
正是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即便德國此時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奄奄一息,希特勒仍然要求他的手下們堅持下去,他命令所有的德軍務必堅守陣地,一步也不許後退。
反法西斯同盟國見希特勒負隅頑抗,不肯投降,就準備再次發起強攻,將納粹政權完全擊碎。
1945年2月初,歐洲戰場的東、西兩線中,東線的蘇軍由於在1月上旬發動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中兵員和物資消耗較大,需要休整,所以在東線戰場上,蘇軍不打算發動較大規模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