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線戰場上,希特勒孤注一擲發動的阿登攻勢已接近尾聲,殘存在阿登地區的德軍部隊被全部殲滅。美英盟軍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整和物資補充,戰鬥力已經完全恢複。原先因為阿登戰役而擱淺的美英盟軍西線進攻計劃,再次進入艾森豪威爾的視線,他早在1945年1月中旬,就計劃在西線發動一場新的大規模攻勢,來促使德國盡早投降,結束戰爭,他即將要發起的這場攻勢名為“萊茵河”戰役。
1945年2月初的西線,美英盟軍當麵的德軍,一共擁有59個師的兵力,他們企圖依托沿著德國西部邊界修築的“齊格菲防線”,以及天然屏障萊茵河來保衛德國本土。
這條德軍所依靠的“齊格菲防線”,北起荷蘭安平東南,南至瑞士與德國邊界,全長約有600公裏。該防線北段在萊茵河以西,南段在萊茵河以東,防護著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美英盟軍隻要攻破“齊格菲防線”,並且把魯爾工業區和薩爾工業區收入囊中,至少從經濟上來講,失去所有工業區的納粹德國將無法再支撐這場現代化戰爭。
根據艾森豪威爾的計劃,萊茵河戰役將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美英盟軍各個集團軍群必須一線平推,摧毀設立在萊茵河西岸的“齊格菲防線”(亦稱“西壁防線”),將德軍全部趕到萊茵河東岸去;第2階段,選擇合適的地點渡過萊茵河,在河的東岸建立橋頭堡;第3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將組織兩個較大規模的戰役,其中最重要的戰役將由蒙哥馬利率領的英國第21集團軍群負責,任務是,以杜伊斯堡為出發陣地,從北麵繞過德軍重兵布防的魯爾工業區,攻占德國北部平原。這次主要攻勢將動用盟軍西線一共85個師中的35個師。另外1個戰役將由布萊德利率領的美國第12集團軍群負責,任務是,沿著美因茨—法蘭克福—卡塞爾這條戰線向魯爾區推進,這次攻勢將動用25個師。
這次戰役的總目標是,美英盟軍以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為中心,構建一個巨大的包圍圈。等美英盟軍把德軍團團圍困在魯爾工業區裏麵以後,再發動猛攻,將包圍圈內的德軍全部殲滅。這一最主要的軍事目標完成後,美英盟軍再揮師東進,到達易北河畔,等待著與蘇軍會師。
美英盟軍剩餘的25個師,將堅守萊茵河畔的卡爾斯魯厄南部地區、波恩地區和賓根地區,這些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渡河作戰,所以美英盟軍不打算在這些地區展開攻勢,而以防守為主。
由於希特勒執迷不悟、不肯投降,這場“萊茵河戰役”一定要打,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美軍將領還是英軍將領都讚同,但在製定戰役計劃時,卻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具體來說,為了確定在“萊茵河戰役”中究竟是美軍、還是英軍來擔負主攻任務,美軍將領和英國將領之間鬧了一些小矛盾。
1945年2月初,在西線作戰的美英盟軍中,英軍隻占1/4,而美軍幾乎占到3/4,不少美軍將領認為,英國佬在這場戰爭中居於次要地位,他們應當老老實實地擔負次要攻擊任務,把主攻任務和軍事榮譽留給美國軍隊。
但是,盟軍的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維係美英同盟的考慮,不僅堅持讓蒙哥馬利率領的英國第21集團軍擔負“萊茵河戰役”中的主攻任務,並且特別對美軍將領們強調,在蒙哥馬利部隊沒有橫渡萊茵河之前,任何美軍部隊不得橫渡萊茵河。這些決定已經讓不少美軍將領們火大,而艾森豪威爾為了加強蒙哥馬利的實力,還特地把辛普森指揮的美國第9集團軍(該集團軍隸屬於布萊德利指揮的美國第12集團軍群)劃到蒙哥馬利帳下,這令美軍將領們更為不滿。艾森豪威爾對蒙哥馬利的格外照顧,使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極為憤怒。
巴頓這位號稱“鐵膽將軍”的美軍第一猛將如此憤怒,當然是有原因的。巴頓和蒙哥馬利,分別被稱為美國和英國第一猛將,就連德國人也對他們兩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兩位猛將都通過在北非擊敗納粹德國名將隆美爾而成名,然而,由於兩位將領都具有爭強好勝的性格,盟軍在接下來發動的一係列戰役中,常常暗中較勁,打算把戰勝德軍的榮譽揣進自己的荷包,以便為自己的祖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