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日本為何出不了玄奘(1 / 2)

古代日本為何出不了玄奘

文化

作者:康昊

印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交流史,有法顯、玄奘、義淨這樣親身踏上印度土地的中國僧人。然而,中國的“鄰居”日本與印度的交流卻少之又少。在地理大發現時代之前,日本人與印度人都未曾踏上彼此的土地。

日本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收藏於世界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群法隆寺之中,這幅繪於1364年的地圖被冠以《五天竺圖》的名字。地圖中印度(天竺)占據了人類世界(南瞻部洲)絕大部分,中國(震旦)不過是東北部的小國,而日本則是地圖邊緣孤零零的小島而已。這就是當時的日本人對世界的認知。

印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交流史,既有印度的僧侶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亦有法顯、玄奘、義淨這樣親身踏上印度土地的中國僧人。中國與印度的交往可以說是長時間、多方麵的,而在與印度距離非常遙遠的日本,是否也有人曾經踏上過印度的土地呢?首先,我們從那些試圖西行的日本人開始講起。

“西天取經”的日本僧人

從日本前去印度的頭一位,要數平城天皇的皇子高丘親王。這位皇子卷入政變被廢位,不得已出家為僧,取名真如,並於861年入唐求法。在長安短暫學習之後,真如決心到印度去。於是,他經由湖北、湖南至廣州,由海路出發向天竺而去。遺憾的是這位虔誠的貴族僧最終死於馬來半島,未能平安到達印度。鐮倉時代慶政的《閑居友》中記載了一個更為悲慘的結局,說真如在前往印度的途中路遇猛虎,命喪虎口,令人不勝唏噓。

其後試圖西行印度的著名人物是後世被當作日本禪宗祖師的榮西。這位台密僧年輕時就曾渡海到過中國,拜訪過江南的阿育王山與天台山。之後的1187年,年逾中年的榮西再次從日本出發,決定一路西行,經中國去印度,巡禮釋迦牟尼八塔,以懺悔罪障。

到達杭州之後,榮西當即向知府提交西行的申請,希望能夠得到南宋朝廷頒發的出國許可。但此舉很快被杭州府否決,理由是北方的金國已經阻斷了西行的道路,關塞不通,去印度已不可能。失望的榮西“憂愁若亡”,不得已乘船欲歸,不料海上突然暴風驟起,榮西的船經過三天的漂流之後,著陸於溫州瑞安縣。於是,榮西再次上岸,並於此後登上天台山,拜入萬年寺虛庵懷敞門下學習禪宗。

幾乎與榮西同時的京都高山寺僧明惠,也曾“戀慕西天遺跡,深厭惡東土舊居”,於1202年時決心前往印度。第二年,明惠寓居紀伊(和歌山),與誌同道合的僧侶謀劃西行的行程。然而,當地一位“橘氏女”突然被春日大神“附身”,發出“神諭”製止了明惠的遠行計劃。於是,尚未出發的印度之行不得不終止。在此之後,日本僧的入宋、入元成為一時風氣,但直到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以前,尚未有日本人踏上印度的土地。

“渡海而來”的印度祖師

那麼反過來,有沒有印度人到達日本呢?在奈良時代有一位“婆羅門僧正”,名叫菩提遷那,據說是南天竺人士。為禮拜五台山,駕船入唐,而後乘歸國的遣唐使船東渡日本,被任命為僧正,還擔任了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會的導師。如果菩提遷那的身份貨真價實的話,他或許是十六世紀以前抵達日本的第一位印度人。

然而在之前還有一位“法道仙人”,也被認為是天竺人士。傳說法道本是靈鷲山的一位仙人,於七世紀的一天忽然乘紫雲向東,一路飛過中國、百濟到日本,去了播磨的法華山。這位仙人據說能讓手中的寶缽四處飛來飛去,收取人們的供養,因而又被稱為“空缽仙人”。據說一天,一位叫做藤井的船師載著官租而過,法道仙人便飛起寶缽索取供養物,藤井不許,缽便騰空飛去,沒想到船上所載的糧食也隨著寶缽飛走了。這類關於法道仙人的神奇傳說尚有不少流傳於兵庫縣的山嶽寺院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