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引進來了,但生態的保護對於地區的良性發展也非常重要,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助理、副秘書長王春益認為,西部地區青山綠水,資源豐富。但現在如何把生態資源轉化為我們的經濟資源,轉成綠色的經濟資源?他表示,保護生態不是禁止開發,而是限製開發。“我們的群眾過去是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環保問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繞不過去的,躲不過去的,必須麵對和解決。”
王春益說,可持續的小康,應該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小康,是天藍、地綠、水綠的小康。必須讓老百姓先過上好日子,守住綠水青山不能過窮日子。
城鎮化推進麵臨難題
姚慧琴在本次高端對話上說,盡管全國各地都在加速推進城鎮化建設,但東部和西部有明顯的差異。據統計,2013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率隻有44.8%,這幾年也沒有太大的改觀。東部是66.2%,相差將近二十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差距50%。城鎮化全國的平均水平是53.7%,西部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差了11個百分點,這說明西部在新常態下,未來加快城鎮化,西部空間要大於東部,也大於全國。新型城鎮化成為帶動西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路徑和抓手,也是重要的引擎。
“工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城市的工業不斷升級是一個過程,所以不要過分擔憂這個過程多快多晚,一定會自然地發展。為什麼東部城鎮化要優於西部呢?就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問題。很簡單的道理,不用太操心。”盛天啟認為,公共服務反而更應該讓地方政府多操心,公共服務首先明確政府承擔公益性的責任。另外也不要忽略民間對公共服務的產業化的傾向,要培育,可以產業化為社會服務的,要鼓勵它。
城鎮化的建設要加快,新型城鎮化要走什麼樣的路,著力點到底在什麼地方?姚慧琴表示,西部城鎮化跟傳統的城鎮化不太一樣,不可否認,目前的城鎮化帶來了很多問題,如大城市人口的擁擠,環境汙染等。
姚慧琴說,農民進城以後能不能實現充分的就業,農民能不能甘心真正落到這個城市,從而使土地節約化生產,是一關鍵因素,除此之外,仍然取決於農民的意願。在2014年上半年的調研中,以陝西為例,關中、陝南、陝北收到問卷1700多份,對農民的基本特征做了分析,農民的基本因素(性別、家庭人口)對農民是否願意進城,願不願意進行土地流轉,願不願意出讓宅基地,都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
調研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願意成為市民,而且願意進行土地流轉,而家庭人口越多,進城的意願就會降低。
距離城市的遠近也是農民是否願意進入城市的重要因素。調研結果顯示,距離城市越近,市民化意願越高,但遠離城市的村莊,市民化的意願就低。他們對城市生活的圈子和城市環境感到陌生。再一個便是農民對遷移城市的選擇,要麼選擇一線,要麼選擇四線,選擇二線城市隻有8.3%。
王春益認為,要想順利推進城鎮化,農民土地流轉出去了以後,得讓他們有穩定的工作,還得解決農民戶口,隻有市民化了,才有歸宿感,在子女教育和醫療方麵可以享受城裏人所有的公共服務。
“西部的縣城,共同麵臨的問題就是——貧困。西部地區擁有青山綠水,同時也因大部分城區四麵環山,城市的發展受到限製。”《小康》雜誌社副總編張凡說,如何創造一個寬鬆的、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環境,怎麼讓企業家來西部帶動產業發展是“十三五”期間解決扶貧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