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對話一:新常態下的西部經濟發展與機遇
2015首屆中國西部全麵小康論壇
作者:蘇建軍
為可持續發展探路西部經濟發展大機遇雖然顯現,但如何發展,是複製東部工業發展模式,還是探索新的發展之路?本場分論壇嘉賓眾口一詞:西部應因地製宜,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5月30日,首屆中國西部全麵小康論壇在貴州省荔波縣召開,青山綠水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當日下午,主題為《新常態下的西部經濟發展與機遇》的分論壇如期舉行,全國供銷總社合作部部長劉進喜,中央黨校科研部原巡視員、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秘書長李連明,著名社會責任專家、北京大學社會責任研究所首席顧問孫繼榮,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健,荔波美嘉環球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呂明三,作為本場論壇討論嘉賓,共同探討了“一帶一路”給我國西部經濟帶來的可持續發展良機,並為舉辦地荔波縣如何抓住“機遇”現場支招。作為本場論壇主持人的《小康》雜誌社常務副社長殷雲亦參與了討論。
西部經濟平穩向好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各種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的科技教育發展滯後和交通閉塞等原因卻使西部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中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
2014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務院出台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一係列重大政策措施,繼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著力改善發展條件和環境,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向好。
本次論壇嘉賓、全國供銷總社合作部部長劉進喜說,他也曾經在西部工作了十年,對西部地區有深刻的感情和體會。西部地區應該說大多是老少邊遠地區,西部地區要實現全麵小康社會和東部相比有更多的困難。他認為西部地區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降低物流成本,以經濟優勢變成地域優勢,發展農產品規模化經營。必須加強城鄉統籌,以體製、機製的創新激發未來的發展動力,帶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同時也必須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搭上互聯網雲計算的列車。
陳健表示西部全麵小康的建設關係到中華民族真正富強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西部發展戰略;第二是區域發展戰略;第三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這三個階段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非常清晰,也是相對銜接的。而新常態下西部經濟轉型升級要依靠科技和文化兩個動力來源。
2014年,國家新開工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33項,投資總規模8353億元,重點投向西部地區鐵路、大型水利樞紐等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和民生工程,其中,鐵路新增營業裏程3500公裏。中央水利投資支持西部地區79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增162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及高效節水灌溉項目、30座大中型病險水庫(閘)和一批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及防洪工程建設。規劃建設12條“西電東送”輸電通道,新增7000萬千瓦輸電能力。西部地區農網改造升級力度繼續加大,新解決約84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光纜線路總長度超過539萬公裏,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8621萬個。補建完成1927個鄉鎮郵政局(所),3000個偏遠自然村開通電話。
針對西部地區而言,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應走政府、農民以及電信企業等相關方麵集中力量、通力合作,共同推動的農村信息化與現代化全麵發展的道路。在此過程中,應該采取全方位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農村信息化體係、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管理體製、培育農村信息化市場、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信息化內容、提高農村居民信息化素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