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堯: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是全麵小康的關鍵所在
2015首屆中國西部全麵小康論壇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麵不全麵關鍵看西部,全麵小康目標的實現,製約在廣大西部農村地區。
中央提出經濟新常態重大戰略論斷,部分地方領導認為經濟下行是必然,是必需,並把它當做一個不作為的借口。其實不然,新常態是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而不是經濟發展目標的變化,是要求運行調控精準發力,而不是麵對波動盲動盲從,是要求各級幹部積極作為,而不是消極懈怠盲動盲從。就西部地區來講,仍然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麵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如期實現。
新常態下,作為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有比東部、中部地區更為具體的影響因素:一是生活人口比東部地區更快的老齡化,2014年全國老齡化率為10.1%,作為勞動力淨流出地,西部地區地方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20%,適齡勞動人口下降。二是比東部地區更嚴重的工資增長快於勞動生產率增長,不斷削弱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勞動力流動性和靈活性不足。三是比東部地區更長久的刺激政策消化期,由於本身經濟體量和財政收入偏小,前期累積的高杠杆率、高債務率將帶來更為嚴重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麵對經濟下行,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而言,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空間進一步收窄、結構調整難度更大、發展動力明顯不足、短板更加凸顯。如不警惕以上問題,經濟增長將落入“一落千丈”的失控狀態。
共性問題和個性特征的疊加,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放大發展空間、加快結構調整、升級發展動力、彌補小康短板入手,重點要在以下方麵付諸努力。
第一,創新推進新型工業化。西部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礦產豐富,而長期以來以原料方式向東部地區輸送,東部地區依托西部地區的資源紅利獲得了較快發展。新常態下,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應該將新型製造業布局西部地區,這樣可以通過國家宏觀空間布局推進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也減少物流成本。
第二,努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過去30多年,我們的高速發展,人口紅利是重要因素。近年來,外出農民工回流已成為事實,特別是45歲以上的“農民工一代”已逐步基本返回。返鄉農民工回來後已不再適應30年前農村生活,而是手頭有了一定的積蓄,他們會到集鎮或者縣城擇業和生活,這是西部地區城鎮化的主要力量,給城鎮化建設帶來了空間。
第三,大力推進生態綠色化。近年來,重慶南川努力搶抓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契機、落實重慶主體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關停了一批高汙染的礦產企業,布局了一批綠色效益產業。尤其旅遊業獲得了較好發展,2013—2014年,兩年時間成功申報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創建金佛山-神龍峽國家5A級景區,一大批生態資源轉化成了旅遊景點景區,2014年過夜遊客達到156.6萬人次、增長2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2.5億元、增長17%,開創了重慶旅遊的“金佛山時代”,不僅獲得了綠色增長動力,而且為未來生態發展贏得了空間。
第四,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新常態下,政府應突出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而不是發展本身的主體。政府一個身份是發展的管理者,就是為發展定規則,如降低運行風險、出台產業引導政策、空間規劃布局等等;政府另一個身份是市場裁判員,如何約束不公平競爭、執行好法律法規是政府的職責;政府還有一個身份是公共服務提供者,調動社會力量完善基礎設施,幫企業解決融資難、辦事難等問題。隻有政府把發展環境創造好了,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才能體現出來,發展的動力也才能釋放出來。(曹清堯,重慶市南川區人民政府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