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衍三百年不絕的“常派”宗教世家(2 / 3)

學完上述課程上後,經講學阿訇鑒定認可,管事鄉老同意,方可“穿衣掛幛”畢業,才有資格應聘到各地清真寺擔任開學阿訇或任教,這是山東學派經堂教育特有的一種畢業方式。盡管沒有明確規定畢業年限,但它要求學員必須學完上述課程。清真寺贈送一麵錦緞帳子,上麵寫有學生的姓名、成績和準許畢業的詞句,還有畢業老師的落款;另外再贈送一件綠色長袍和一頂白色纏頭巾,作為畢業憑證。

文氏阿訇在教學過程中,先從語法開始,然後文法,再次寫法,最後達到運用。考核學生成績時,要求達到“讀”、“講”、“寫”、“用”四種標準。尤其是重視書寫的能力,形成了自成一係的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以累世出阿拉伯文書法家阿訇而聞名。

四、自成一係的阿文書法

文氏宗教世家著稱於世的還有其阿拉伯文書法藝術,文氏阿訇普遍擅長阿拉伯文書法藝術。阿拉伯文書法是伊斯蘭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是在伊斯蘭教興起前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阿拉伯文書寫藝術形式。阿拉伯書法的發展是與宗教緊密相連的。由於禁止繪畫,書法藝術的內在價值受到重視,因為在伊斯蘭美術中,除書法外其他均不得接觸《古蘭經》的經文,這也就是書法在阿拉伯美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也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由於回族穆斯林要嚴格遵守《古蘭經》的訓諭,但在當時中西交通不便,印刷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對於學習研究《古蘭經》、《古蘭經》注、聖訓、教義、教法等經書典籍一般都是自己謄抄繕寫。經過長期的實踐,阿拉伯書法博采漢字書法之長,從原來的庫法體、蘇魯斯體、波斯體等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體”。

中國是一個書法藝術大國,人們普遍喜愛用書法藝術作為民居裝飾,作為中國穆斯林的回族人民,與漢族文化“和而不同”地用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作為本民族的建築裝飾。在回族清真寺的殿堂門楣上,或是回族人家屋內、清真飯店的牆上,人們都會看到或張貼或懸掛著的醒目的阿拉伯文書法作品,內容多是伊斯蘭教經典中的警句、格言,稱之為“經文”或“經字畫”,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阿拉伯書法在他們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元代吳鑒撰《重修清淨寺碑記》稱阿拉伯書法為“書體旁行,有篆、楷、草三法”,足見這種書法在元代就已經流行於世。

因為在以前文氏阿訇學習和教學的時代,印刷技術落後,也沒有更多的伊斯蘭教經典的印刷品,所以很多學生學習伊斯蘭教經典時,隻能靠自己抄寫經典。要求抄寫經典時,要身上帶大小淨,必須用心嚴肅地抄寫,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在教學之前,老師往往提前布置好學習的經典,頭一天或幾天前要求學生抄寫好,這樣可以使學生起到預習和鍛煉書寫的效果。如果在其他坊或阿訇那兒發現較好的著作,因為沒有複印的條件,往往也需要海裏法抄寫。在東部地區做阿訇,不僅要精通伊斯蘭教經典,還要具有較強的書寫能力,阿訇行業裏經常有這樣一句話:“阿訇吃飯,一是靠嘴,一是靠手。”即念經和寫經。在東部地區,回族民居往往有掛中堂、門窗上貼“都阿”的習俗,回族結婚時的“伊紮布”、穆斯林墓裏四周懸掛的“滿棚”,都要書寫《古蘭經》經文,從藝術角度來看,這都是很好的阿拉伯文藝術品。每年逢年過節和紅白事等,阿訇都要書寫大量的“都阿”、“伊紮布”、“滿棚”、中堂等,每個坊裏每年的需求量達到成千上萬。這樣,以經學基礎時的阿拉伯文書寫功底,加上平時的鍛煉,因而在宗教世家文氏家族裏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阿拉伯文書法家,可惜老一輩的阿文書法大都毀於文革沒有保留下來。但近世的十九世的文延彬、二十世的文益峰和文益茂、二十一世的文永泉以及文永泉的弟子文延禮都以阿文書法聞名四方。

文氏阿訇阿文書法在書寫技巧上集阿拉伯書法與伊斯蘭裝飾於一體,並吸收了漢字書法的布局、格式、間架、筆法、墨跡、印章等特點,書寫與組編極為豐富多彩,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要精心設計和構思,字的組合、排列及整體選型以及筆畫的粗細、長短、曲直,運筆的輕重緩急都要配合得體,自然渾成,使筆墨濃淡不一,飛白相間,表現出與漢字書法藝術相類似的風格。在裝飾形式上常以漢字書法常用的中堂、橫幅、匾額、對聯、四扇屏等表現。

文氏阿訇阿文書法書寫的內容大都是《古蘭經》和聖訓中的警句、格言,或是伊斯蘭教有關行善止惡、扶危濟貧之類的話語。有一句話為一幅的,也有幾句話為一幅的。

對聯的內容也往往是對稱的,或是完整的兩句名言。排列的順序或從右至左,或自上而下。有的用豎寫方式草書阿拉伯文,有的用阿拉伯文組成漢字或各種花卉圖案。充分體現出中阿合璧的書法藝術。文氏阿訇也與時俱進,根據形勢的發展,內容不僅局限於宗教方麵,還有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積極宣傳愛國思想。如香港、澳門回歸和國慶大典時,文氏阿訇還書寫擁護祖國統一的阿拉伯文書法作品。

文氏阿訇的阿文書寫工具,既有硬筆,也有軟筆,硬筆是傳統的阿拉伯文書法書寫工具,主要是草莖筆、麻稈筆、竹條筆、木板筆等,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自己製成。軟筆方麵吸取了中國傳統的漢字書寫工具——毛筆。根據不同的風格選用不同的書寫工具,用硬筆書寫體現出遒勁、精瘦、有力的特點,用軟筆書寫體現出飄逸、瀟灑、自如的特點。充分體現出了中阿合璧,阿拉伯文書法中國化的特點。

文益茂阿訇對“經字畫”這一傳統書法藝術悉心鑽研,造詣匪淺,成績斐然。益茂阿訇年近七旬仍經常與長兄文益峰(阿訇,退休在家)一起切磋阿文的“買塞哇”、講“臥爾茲”的內容、方法等等;益茂阿訇的阿文書法功底深厚,技藝嫻熟,真草隸篆,大小字體落筆而成,嚴謹得法,自然渾成,所書的“中堂”、“滿棚”花樣多變,美妙無窮,觀者無不拍手稱讚,他的“經字畫”作品書畫合一,賞心悅目,別具風韻。由於臨沂市改革開放以前非常偏僻,益茂阿訇的阿文書法成就鮮為人知,1986年山東省民委、文化廳、總工會、中國“美協”山東分會、中國“書協”山東分會聯合舉辦山東省首屆少數民族書畫展,文益茂的作品被入選,並頒發證書。從此,文阿訇書法名聲傳開了。199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選中他的作品,頒發證書,並聘他為特邀書畫師。同年,中國傳統中堂集錦編委會,三次選用了益茂阿訇的作品,並聘他為名人大辭典顧問,頒發聘書和證書。原中共中央委員、著名回族革命家劉格平同誌的“滿棚”就是益茂阿訇寫的。1997年3月益茂阿訇溘然歸真。1998年以後五年間,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等許多書畫藝術等高等學術機構紛紛來函征稿,更勾起人們對這位阿訇藝術家的深切緬懷。

文永泉阿訇,自幼練寫阿文書寫,平時刻苦鑽研阿文書法。在1999年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山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總工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山東省民族宗教界美術書法作品展覽”中獲得“優秀”等獎。永泉阿訇的阿文書法受父祖輩的影響,也主要是自創,內容不限於經訓,自由發揮,許多漢語名言都被其寫成阿文書法。永泉阿訇善於運用毛筆,多吸收漢字書法中的行書風格,講究一氣嗬成,字體書寫流暢奔放。

文延禮阿訇對阿文書法加以鑽研創新,把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發揚光大,他寫的中堂、“滿棚”、“杜瓦宜”,構思巧妙,設計獨特,花樣百出,賞心悅目,多次獲獎。1999年,參加由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山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山東省農業廳、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總工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舉辦的《慶祝澳門回歸暨建國50年周年書法大賽》,參賽作品《阿拉伯文書法》獲二等獎。2003年10月,在山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舉辦的第六屆山東省少數民族書法展覽中,作品《阿拉伯文書法》獲得三等獎2004年10月,參加由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世界華人文學藝術聯合會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5年叢書編委會聯合舉辦的書法大賽,參賽作品《阿拉伯文書法》獲一等獎,並被聘為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