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衍三百年不絕的“常派”宗教世家(3 / 3)

五、與近代回族要人的交往

文氏族人與近代回族軍政要人多有交往,如唐傳猷、左寶貴、劉格平等。

濟寧十五世文瑞興阿訇,“唯恐瑞興阿訇德行風範年久湮沒”,清同治八年鄉紳發起,並請知府銜舉人即補知州馬鴻翔撰文,吏部員外郎拔貢唐傳猷書丹,為瑞興公樹德碑,全文如下:

文氏碑拓文

蓋聖賢有教傳經,則樂與相成;天地無私報德,則名垂不朽。達人誌知承先,溯千秋之家學,君子情殷裕後,立百世之義方。是以興師表;重鄉閭;存典型,以訓世陶,偏族黨;仰道範;而傾心,茲於吾教。

瑞興文老、師範見之矣。文公諱祥,字瑞興,古任城舊族也。其祖璉公遷居台兒莊,既逝以後,家業漸微。不數年,其父魁公文,相繼而逝。公其少孤而勵苦誌,竊念世傳掌教,家學淵源,基緒丕承,惟恐隳替,自台兒莊遷居南關,篤誌經學,功苦日勤。持己則廉潔自守,待人則忠厚為懷,早為眾師長所器重。至其居心專一,庶務概不與聞。惟於暇時,教誨其子而已。惜乎學問雖深,功名未就。及逝之日,聞者莫不扼惋。然以氣數之循環,報施不爽,豫卜明德之後,必有達人。故其子複信,其孫子敬,皆繼起成名。尤可欽佩者,其子複信阿衡,在濟寧設教有年,勸化克勤,訓諭罔懈,以致人心向善,教門頓興,皆複信阿衡調教力也。茲屆

瑞興師長拾周年,吾教紳士深恐日久年湮,其人弗傳,索撰於餘。餘雖未得親公之儀範,而公之德行品詣,知之最詳。因為之援筆以誌不忘雲。銘曰:公之品行,日月同光,公之間望,山海俱長;勒之金石,千載不忘;蔭之子孫,百世其昌。

知府銜、江蘇即補直隸州,現署無錫知縣

丙午科舉人教晚馬鴻翔頓首拜撰文

吏部候補主事,七品小京官,辛西科拔貢

仁再侄唐傳猷頓首拜書丹

同治八年歲次已已七月穀旦

唐傳猷(1824—1900年)字晉微,號竹臞,回族,今鄒城市平陽寺鎮邢村人。祖籍濟寧,至猷時已遷居鄒縣四世。唐傳猷年青時期,亦短時寄居濟寧扁擔街。鹹豐十一年(1861年),捷拔萃科,考取貢生。翌年廷考高等,因成績優異而仕事吏部,旋即升任主事,官居七品。光緒四年(1878年)受命至普陀峪(今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為慈禧太後督修陵墓,以勞績擢補吏部員外郎,加四品銜。

唐傳猷幼年家境貧寒,但聰穎嗜學,酷愛詩賦,而且練就一手好書法,精於楷書。在他任職吏部主事期間,他的書法藝術就已譽滿京城,名震都下。曾在光緒皇帝的父親奕譞的醇王府中作書辦,為醇王府撰文牘,書箋帛,譯草貼,篆鏡銘,並負責處理信劄,或代撰奏章。由於他的書法高雅脫俗,深得地方文人士紳的青睞,唐傳猷在醇王府供職10餘個春秋,直至年老退職。皇親貴胄、達官重臣,紛紛向他求書。當時,濟寧、鄒縣的名門望族大都懸掛有他的書貼。其獨生子唐承烈,字冕周,以政績顯達於川、陝,官至四品。其孫唐柯三(1882—1950),北京大學堂優級師範科畢業,清末曾任內閣中書、南京臨時政府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山東泰安道道尹兼警備司令、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兼總務處長、中國回民救國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民族英雄左寶貴是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人,十七世文子敬阿訇,清光緒八年(1882)在地方清真寺任阿訇時,主持重修清真寺。“……光緒八年(1882年),又有(左寶貴)信至本村,許為寺內募化多金,囑著妥人來領,於是掌教文子敬阿衡不辭勞瘁,偕楊公建勳,越數千裏至其紮營處,又得資二百餘金,以為寺中修理大門各處之用……”後左寶貴又捐銀四百兩,修南北講堂,剩下的買地十幾畝作為寺添養資之用。這些事都記載在光緒二十年仲春(1894年農曆二月)“左軍門捐資重修清真寺碑記”中,碑文落款為:“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甘薯升用直隸州前靜寧州知州瑞符米協麟拜撰誥封通奉大夫二品封典吏部員外郎辛酉科拔貢晉徽唐傳猷敬題副貢生國史館譽錄候選縣丞至守董長增沐手敬書。”

劉格平是近代著名的回族革命家,在抗日戰爭後期,受黨組織派遣來到沂蒙山區,成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領導沂蒙地區的回族人民開展革命鬥爭,文氏阿訇也積極參加這場近代民族解放鬥爭。

文益謙和文彥林分別在1941—1943年和1943—1947年在莒南縣東集西清真寺任阿訇,1942年,山東省各救會副主任劉格平曾在該寺居住,組織和領導莒縣、郯城、臨沭、沂水、沂南等地穆斯林參加抗日活動,1944年,這裏成為山東省回協主任劉格平組織和領導全省回族武裝抗日的中心。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肖華等領導人曾在此居住過。春節時,曾到寺中給回族群眾拜年。

文彥臣在1929—1947年在沂南縣大成莊清真寺任阿訇,1943年秋,劉格平在這裏召開了山東省回民抗日救國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並選舉劉格平任主任,從此山東回族群眾的抗日愛國活動有了統一的組織和領導。

文益泰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臨沭縣店頭清真寺任阿訇,投身革命。1942年12月,臨沭縣回民大隊建立,月底,在店頭清真寺正式成立“伊斯蘭抗日救國大隊(又稱回民大隊)”,文益泰任大隊長。後成為劉格平領導的山東解放區“山東省回民協會”15名委員之一,轉戰南北,後定居吉林省,益泰阿訇名字已收入《山東近現代回族》,永載史冊。

文延彬在1945—1961年在郯城馬頭清真寺任阿訇,1945年農曆6月初八,山東省回民協會濱南分會在這裏成立,又稱“馬頭回協”,彭林柏(回)任主任,文延彬阿訇也積極參加了回協,領導回族群眾開展革命工作。建國後,曾任省、縣、鎮代表和省政協委員。

文益茂是一位思想進步、政治開明的阿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初任北道村阿訇,1946年夏,劉格平同誌率山東省回協及濱海回民大隊駐在南北道村,益茂阿訇積極協助劉格平同誌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從各方麵支持回協和回民大隊領導的抗日救國行動,回協和回民大隊的領導經常在清真寺開會。因為與共產黨交往過厚,1947年國民黨來後,一群國民黨兵闖進清真寺,要把益茂阿訇帶走,但益茂阿訇在群眾中的威望甚高,被聞訊趕來的回漢族群眾圍住救下。1991年,劉格平晚年來信讓老朋友益茂阿訇為其書寫“滿棚”,寫成後劉格平極其滿意,書寫“認主獨一”四字回贈,此字至今仍保存在文益茂孫子文慶功家中。

六、結語

說及文氏先人,生活貧窮,經曆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內戰,建國後,又經曆“三反”、“五反”、“四清”、“文革”的政治衝擊。使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近二十年的時間裏,文家的家傳宗教教育不能正常進行,致使文永泉下一輩的文氏

子弟,沒能較好地繼承家學。等到“文革”結束,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子弟多已成人,忙於生計,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加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下一輩不願再做阿訇過清貧的生活了,多做生意或走上學之路,在家譜記載中,自二十一世文永泉最後一位阿訇之後,再無學經做阿訇的,派衍三百年的宗教自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