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衍三百年不絕的“常派”宗教世家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範景鵬西北民族大學米月
一、山東學派的興起與傳承
濟寧是山東重要的回族聚居地區,據《回民史論集》、《揚州回回堂》和元代墓碑中記載:“普哈丁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於南宋末年來揚州傳教,在城內太平橋建禮拜寺,名為‘仙鶴寺’,寺成後,普哈丁到山東各地遊曆,於德祐元年(1275年)從濟寧返回揚州,病故舟中。”由此可見,至少在金代,濟寧地區便有穆斯林活動了。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政府開通會通河,開挖從濟寧至東平的濟州河,濟寧變成為運河中的重要碼頭,史載:“南北交通樞紐,水路通衢,舟車輻輳,漕運發達,市廛繁盛。”便利的交通,繁華的經濟,吸引了大量的回回來此定居,在運河和運河的複線——越河之間的地區,形成了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區。回回人口的增多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在濟寧建造了大量的清真寺,如著名的東西大寺等。明末清初,著名經師常誌美在濟寧東大寺掛幛設講,開創了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遍及齊魯、華北、東北、中南、陝甘等地,影響頗大。山東學派,俗稱“常派”,其教學特點是注重宗教學識的博而熟,長於波斯文法,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兼授,講授教法和教法學,同時講授認主學和蘇非哲學,講課時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重兼授,講禮法(舍雷阿)順序進,表(凱倆目)、裏(台素臥夫)哲學同時講授。也就是說講究教法和教法學,同時講授認主學和蘇非哲學。常派重在貫通諸經,於“博而熟”之中保持和發展其特長,收徒與學術交流外向性強,不限地域,求同存異。以北方流行的13本經為基本教材,其中波斯文經典占相當大的比重。不少經師,如常誌美、舍蘊善、米萬濟、馬伯良、伍遵契、常傑、趙燦等,均有著作或譯作。在北方諸省市,如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及東北3省均有較廣的影響。“時人以蘊華、定寰、君實、明龍四先生為東土學者之四鎮雲。但Islam
icCulture│派衍三百年不絕的“常派”宗教世家 伊斯蘭文化吳、楚、燕、秦諸館之所出人才,未及濟水之半,故大成者約百十餘,故有濟濟多士之諺。”
二、宗教世家文氏世係考述
文氏子孫口述文家起源於濟寧,在濟寧,文氏是當地回族大姓之一,族眾遍布濟寧南關各街區。從《經學係傳譜》中可以看到,常誌美有兩個弟子,一個是文仲華,諱應試;一個是文永華,都是濟寧人。文永和先生編寫的《文氏考》記載:始祖文仲弘,家譜記載生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據二十世文永泉阿訇口述,文家共是十二個輩分,用完再從頭輪用。由此可見,無論是“仲”還是“永”字輩,在這一枝中都有,且文家在教派上都自稱“常派”,可見其為常誌美學派傳人不假。濟寧文淦老人(退休教師,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口述他們這枝始祖為文仲弘的長子,世代做生意,長子曾開設文家油行,主經營牛羊油脂,並小有名氣。次子文智,這一枝之後多為阿訇。文永和先生編寫的《文氏考》記載的是次子文智這一枝。自始祖文仲弘至十六世文複信,二世文智,三世文義,四世文其,五世文繪,六世文學,七世文卿,八世文光輝,九世文運昌,十世文芳享,十一世文寶玉,十二世文顯明,十三世文鏈,十四世文魁,十五世文祥,十六世文複信,都是單傳世係記載,每世隻有一個名字,似僅能稱為大係。十七世開始對族眾分支名字均有記載,並開始立行輩,且傳派有序。文複信生二子,長子文子敬,因傳教從濟寧遷至臨沂遂定居,《大教宗躋廷文老先師公之墓》中記載:“公諱子敬字躋廷……山東濟寧州人……於光緒年間攜眷前來沂州(即臨沂)所屬各清真寺充膺教長……年近六旬,羨慕沂境風土敦實樸實,不思回濟(寧),遂於沂西道裏村迤西,僅置塋地半畝,以備終年安厝之用……”可知文家祖籍濟寧,清朝光緒年間,文子敬應聘來臨沂道裏(今稱南北道)村充任教長,晚年遂定居在此,至今已傳有七代,這一枝被稱為老一支。文子敬的後人也多是阿訇,至二十一世文永泉五代十六人念過經,共出十三位阿訇。因傳教遍布在魯中南,少數去遼寧、吉林。文複信之次子文子重,襲居濟寧,稱為老二支。
文氏是宗教世家,不僅是其後人口述,更為重要的是其家譜——《文氏考》為證,這部家譜不同於一般多記載曆代有功名、任官職的祖先的家譜,而主要是對曆代任阿訇的祖先做了重要記載,先講述其經名,在哪兒學經,學成後在哪些寺坊任阿訇,成為我們研究文氏宗教世家的重要文字資料。文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濟寧、臨沂等地,在當地有“宗教世家”、“文半朝”之稱。從家譜記載中可以看到,從始祖文仲弘到十七世文子敬,有確切記載的有八代共八位阿訇,分別為三世文義,四世文其任青州教諭,八世文光輝,十世文芳享,十三世文璉,即喬遷去台兒莊的始祖,十四世文魁,十五世文祥,遷回濟寧南關的先祖,十六世文複信。這部《文氏考》編撰者文永和先生在“後記”中說“《文氏考》簡介是我祖父延彬生前所寫……後又參照濟寧拓碑文和臨沂墳地石碑記載”寫成。濟寧長支原存文氏族譜,惜毀於“文革”,要不還能找出更多的阿訇,可以肯定的是文氏阿訇人數,隻比譜中記載多而不少。成文於清同治年間的《文氏碑拓文》中有這樣記載:“世傳掌教,家學淵源,基緒丕承。”①從中可知,起碼在1869年以前,文家就是聞名的宗教世家了。
三、教學方法和特點
自十六世文複信之後,世係人名記載已備詳細,至二十一世文永泉五代十六人念過經,共出十三位阿訇。分別是十七世文子敬;十八世文遵、守、聖、作五;十八世文延彬、臣、君;十九世文益峰、茂、泰、謙;二十世文永泉。
從家譜記載統計,自十六世文複信後,文氏阿訇先後任教於濟寧、泰安、滕縣、黑龍江、上海等地,及臨沂約19個清真寺約74人次,學成掛幛大部分在濟寧、泰安等地清真寺。
文氏家族形成三百多年阿訇世家而不絕,必有其一套保證其傳承的家庭經堂教育。《文氏碑拓文》中記載:“其子複信,其孫子敬,皆繼起成名。尤可欽佩者,其子複信阿衡,在濟寧設教有年,勸化克勤,訓諭罔懈,以致人心向善,教門頓興,皆複信阿衡調教力也。”可見文氏宗教世家的形成,是與家庭教育有重要關係的,文氏先雖無成文的教學方法,或是“文革”中燒掉了。我們從訪及現在的文氏阿訇學經過程或是教授弟子的方式中,可以追尋文氏的一套約定俗成的家傳經堂教育方法。
現任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花埠圈清真寺的文永泉阿訇,是文氏宗教世家最後一位阿訇了,以他為例,1938年出生,經名易卜拉欣,7歲開始跟隨父親文益峰在蒼山縣青山套學經,12歲跟隨祖父文延彬在郯城縣馬頭清真寺學經,1956年—1957年在禹城縣韓家莊跟隨沙廣祿阿訇學經兩年,1957年—1958年在曹縣清真西寺跟隨李文明阿訇學經。
1958年受極左政策的衝擊,回家鄉南北道小學從事教學活動。1960年春至1966年夏,在花埠圈清真寺任阿訇,1966年在“文革’中受到衝擊,被迫離開清真寺,在生產隊任會計。直到1982年才複出重新擔任花埠圈清真寺阿訇至今。因為受極左政策的衝擊,文永泉阿訇一直沒有舉行畢業儀式,即穿衣掛賬儀式,直到1983年才在眾鄉老的主持下舉行了穿衣掛賬儀式,這距其完成學業,已晚了二十五年。
文氏家族培養下一代宗教接班人,多采用言傳身教的方法,自幼隨父、祖輩學經,跟隨料事。先是在家跟隨長輩學習“小兒錦”,又稱黃本,即阿拉伯語字母發音及拚讀,由阿訇把阿拉伯文字母寫在紙片上,學生照此念誦背記,達到能拚音讀經文。然後再學習《開力麥》,即基本宗教信條,要求反複拚讀原文,領會老師口譯的意思,稱作“編開力麥”,係對各種拚音方法的綜合運用於對學童進行宗教信條的基本訓練,此課程大概用半年時間;接著學習《亥廷》,即《古蘭經》選讀本,要求達到熟練的背誦,以為禮拜誦念和為以後誦讀整本《古蘭經》打下基礎,此課程大約用一年時間;再學習《乜貼》,係阿拉伯語、波斯語的各種拜中念詞和禱詞,為初級宗教知識的普及讀物,文稱“雜學”,此課程用一年時間;再學習“車哈雷億蘇(四篇)“,用半年時間;再學習“目希馬台”(教法類),半年時間;“蘇爾夫”,(波斯文、阿拉伯文類雜有,屬於語法類);接下來學習“爾目代”(屬於教法注釋類),用一年時間;再學習“作武”,用一年時間;再學習“滿倆”,用一年半時間,《滿倆》,又名《舍雷哈.卡非耶》這是一部大文法書,為阿拉伯語法的理論課本。作者查密生於回曆817年(明永樂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414—1415年),死於897年(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