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30年來中國伊斯蘭教宗教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維建
當前中國伊斯蘭教教育正在經曆著引人注目的轉變,已引起諸多學者的關注,調研活動與學術討論都比較活躍,研究成果也不斷呈現。本文從宗教信徒素養與宗教發展的關係入手,總結中國伊斯蘭教30年來的發展路徑、方式及影響等,並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主要是求教於方家。
一、宗教信徒素養決定宗教的麵貌
一種宗教是由四種元素構成的複雜的綜合體,宗教信徒、宗教思想哲學、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場所缺一不可。四種元素都是變動不居的,宗教信徒有數量、性別、年齡、地域之變,思想哲學有不斷發展之變,宗教儀式有演變與繁簡之變,宗教場所有大小、形式、地點之變,但四種元素之中,隻有宗教信徒是“活”的因素,是推動其他三種因素“變量”的變量。宗教信徒創造了宗教本身,創造了宗教思想哲學,規定了宗教儀式,建設了宗教場所,可以說沒有宗教信徒,就沒有宗教信仰。
宗教信徒是宗教中唯一具有創造性與建設性的因素,它規定著其他因素的發展演變。一種宗教呈現何種麵貌,它的曆史曾是怎麼樣的,它的未來將如何發展,都最終取決於該宗教的信仰者。我們在世界宗教史上可以找到眾多關於宗教信徒改變宗教曆史方向、決定宗教思想麵貌和文化取向的例子。歐洲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對當時基督教神學予以發展、完善,但當阿奎那被確立為教會哲學的最高權威時,他卻又充當為教會扼殺進步思想的工具,直接對基督教思想的僵化與作為其反動力量的麵貌出現負有責任。16世紀,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的改革思想相繼橫空出世,打破了經院哲學的壟斷,提出堅持《聖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將中世紀基督教導向了新教的發展路徑。伊斯蘭教中也不乏傑出穆斯林決定宗教發展方向的範例。8世紀,官方伊斯蘭教陷入僵滯難以自拔之際,以拉比阿的“神愛論”和哈拉智的“泛神論”為代表,開啟了伊斯蘭教蘇非神秘主義的大幕,扭轉了伊斯蘭教官方信仰單線發展的格局,蘇非主義與官方伊斯蘭教並駕齊驅。11世紀,哲學家安薩裏高瞻遠矚,將蘇非主義納入正統信仰,結束伊斯蘭教內部鬥爭的局麵,重新給伊斯蘭教注入活力,使其再次呈現生機勃勃的麵貌。近代,當伊斯蘭教在西方力量的衝擊下,內部也缺乏改革,又一次陷入危機,以哲馬魯丁·阿富汗尼為代表的伊斯蘭現代主義力挽狂瀾,希望給伊斯蘭世界指出新的發展方向。宗教信徒,當然是傑出的信徒,在其信仰麵臨危機之時,能夠挺身而出,挽救並決定宗教的命運,反之,關鍵時刻無人擔當重任,宗教必定走向歿落,難免使宗教遭遇不幸。因此,宗教信徒在決定宗教發展中之作用可見一斑,它從根本上決定宗教的方向與整體麵貌。這就是世界上成千上萬種宗教,隻有少數宗教保留下來,並發展壯大成為世界性宗教的秘密之一。
那麼,為什麼有些宗教在關鍵時候有傑出信徒橫空出世,力挽狂瀾呢?這取決於宗教信徒的素質。與其說宗教信徒決定宗教發展方向,不如說宗教信徒的素質決定宗教發展方向,取決於關鍵時該有沒有符合條件的信徒,取決於有沒有如此知識、眼光、魄力與膽略的信徒,而具備了這樣條件的宗教信徒必定為宗教大家。宗教大家就是有很高宗教素質或宗教素養的宗教學者。那麼宗教信徒的素養或者素質的內涵是什麼?這裏有必要單獨闡述一下。宗教信徒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首先是以社會的個體——人,而存在。談宗教信徒的素養,首先就是像社會中千千萬萬普通人一樣的素養。社會成員素養的提升有賴於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作為社會成員之一的宗教徒與所有社會成員的素質構成國民素質。國民素質是諸種素質的綜合體,國民素質主要包括四個方麵:一是文化知識素質;二是品德素質,品德,就是人品,包括道德素質和思想素質;三是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包括情感素質、智力素質、意誌素質;最後一個素質就是身體素質,包括體質、體力、體能,身體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裏的地位是前提性、基礎性的東西。在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文明社會中,每位宗教信徒與非宗教信徒都有公平地接受國民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的權利,因此一般而言,國民素質的提升依賴國民教育,國民素質高,就意味著宗教信徒素質高,反之亦然。因此作為社會公民,宗教信徒的素質與國民素質有密切關係,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宗教信徒作為宗教信仰者,又與非信徒有不同之處,除國民素養外,應該具備作為宗教信徒獨有的素質,即宗教素質。一般來說,宗教都是教人向善,勸歹止惡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某某高僧大德,某某宗教長老,某某阿訇宗教素養高,無非是指其宗教知識豐富,品德高尚之類。至於宗教素養具體包括那些方麵,還沒有見到專門的論述,不過筆者以為至少包括以下諸方麵:
一、關於本人所信仰的宗教知識素養,宗教信徒首先應該具備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識,了解其曆史、思想、律法、現狀等,否則為盲信;
二、關於其他宗教的知識素養,世界宗教多種多樣,具備其他宗教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可以比較鑒別,利於堅定信仰,理性信仰;
三、關於宗教品德與宗教倫理素養,謹遵本宗教教導,尊重其他宗教信徒,向真向善向美;
四、關於宗教理性的素養,沒有宗教理性,信徒可能會陷入狂熱信仰。宗教素養是對宗教信徒特殊的素質要求。信徒素養是國民素養綜合宗教素養的結果,這就是宗教信徒素養的內涵。一種宗教,其信徒素養越高,該宗教越有希望,而其中素養極高之信徒,如果本宗教機製健康,會逐步走向教會上層,成長為該宗教的領航者,即宗教領袖。
宗教信徒素養的提升,除有賴於信徒個人的主觀努力外,也有賴於社會的公民教育的發達程度與宗教教育的提供。宗教信徒所處社會的公民教育發展程度,不完全受他們所操控,這是外部因素。但是宗教教育的提供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宗教信眾的主觀努力和宗教教育機製及教育傳統。提供良好的宗教教育,是提升信徒宗教素養,培養宗教職業人員,保證宗教延續發展,呈現健康宗教麵貌的保障。明末清初,伊斯蘭教在中國陷入困境,主要因為宗教教育滯後,缺乏必要的宗教教育體製,於是經堂教育應運而生,伊斯蘭教在中國才得以延續。提供何種宗教教育,對宗教的正常發展亦至關重要。不健康的宗教教育隻能摧毀一種宗教。如果不是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的迪奧班德經學院給阿富汗的流亡學生提供極端主義的宗教教育,也不會有塔利班這個“怪胎”出現。因此,宗教本身具有一套完善而健康的教育體製和機製。另外,宗教素養的提升亦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宗教素養的提升是對宗教知識的學習、消化與應用的一個過程,須有長期的陶與鍛煉。無論如何,一種宗教要有一套完善的宗教教育體製,能提供正當的宗教教育,是提高宗教信徒素養的必要條件。
各種宗教在文化人格上並無大小、高低之分,正如國家不分大小地位平等一樣,但是宗教有真假之分、正邪之分、善惡之分,而一種有利於個人成長,有利社會發展宗教的出現,則仰賴於其信徒素養的高低。宗教信徒的素養提升,等於是為宗教機體的健康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有了新鮮血液的滋養,新興宗教就會健康成長,古老的宗教也會“鶴發童顏”,青春再現,宗教麵貌必將煥然一新。
以上關於宗教信徒素養的討論,隻是就所有宗教的泛泛而論,並非僅論及伊斯蘭教,目的是為下麵討論伊斯蘭教的相關問題作理論鋪墊。
二、中國伊斯蘭教的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不同於麵向大眾的世俗教育,也不同於麵向大眾的宗教通識教育,宗教教育指以宗教教義、教規為主要內容,以向信眾傳授宗教知識、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為目的而進行的教育。宗教教育也是宗教發展的根本,伊斯蘭教的宗教教育是中國伊斯蘭教發展的根本。伊斯蘭宗教教育是為本宗教培養人才的關鍵,是塑造穆斯林宗教素質、宗教品德,推動伊斯蘭教發展的主要手段。在我國,伊斯蘭宗教教育也是引導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環節,是伊斯蘭教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前提。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伊斯蘭宗教教育,采取多種辦學方式,利用各種力量,多方籌集資金,獲得長足進步。目前中國承擔伊斯蘭宗教教育的機構主要有兩類,一是經堂教育模式,承擔正規滿拉教育,培養宗教職業人員的教育,還負責在穆斯林中普及宗教知識的任務,如開辦成人掃盲教育、婦女掃盲教育等;二是現代學院教育模式,如半官方的經學院,民間舉辦的阿語學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