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堂教育的經費來源也趨於多樣化,傳統的經堂教育由清真寺積累的宗教捐獻負擔,現代經堂教育除部分由宗教捐獻負擔外,也適當收取學費,出現商業化的苗頭。
以上闡述的隻是多數人理解的狹義上的經堂教育,即培養伊斯蘭教宗教職業人員的經堂教育。事實上清真寺的經堂教育還擔負向穆斯林群眾普及宗教知識,鞏固伊斯蘭信仰,進行宗教倫理道德教育的重任。這一層次上的經堂教育通常被學者們所忽略,很少有人研究。如果將培養宗教職業人員為目標的經堂教育看作“精英式經堂教育”的話,那麼向穆斯林群眾普及宗教知識的經堂教育可稱為“大眾經堂教育”。傳統的“大眾經堂教育”主要通過到清真寺聽阿訇講“臥爾茲”來實現。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近10年來,“大眾經堂教育”亦呈現多樣化,更趨“大眾化”。許多清真寺舉辦“業餘成年學習班”、“假期學生學習班”、“女校”(婦女班)、“《古蘭經》班”、“阿語初級班”、“毛錄吉班”、“聖學班”等,還有各種與伊斯蘭教相關的知識競賽、阿語競賽等群眾性活動等。清真寺經堂教育舉辦業餘學習班的目的主要是招收普通穆斯林群眾掌握誦讀《古蘭經》的初步知識,學習宗教知識和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宗教素養。清真寺有時還安排一些專題講座,如宗教政策、禁毒宣傳、宗教知識等,這也屬於經堂教育的一部分。
對於經堂教育的轉型,有學者認為20世紀主要有兩次比較大的改革,且這兩次改革都發生在當代經堂教育的中心甘肅省臨夏市。其中第二次改革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麵,一是部分地使用漢語作為教學語言;二是教材選擇上采用最適合中國清真寺、經堂教育和時代特點的版本;三是開設伊斯蘭教概論、曆史學和倫理學等方麵的內容。20世紀90年代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出,經堂教育沿著第二次改革的道路繼續向前走,在各個層麵的改革更為開明,總體趨勢是,教育內容在保持經堂教育特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教育體製在向世俗的現代教育靠攏。
綜上所述,分析傳統經堂教育向現代經堂教育轉型的過程,至少我們可以總結出現代經堂教育的一些特征:正規化、現代化、專業化、製度化、社會化,精英化與大眾化並駕、本土化與國際化齊驅。言其正規化、現代化、專業化、製度化,指經堂教育突破傳統,以現代世俗教育為榜樣,以正規的、專業的教育手段,製度化的管理方法,傳授宗教知識,提高穆斯林宗教素養;培養宗教職業人員的經堂教育日益“精英化”,而向大眾傳授宗教知識的經堂教育則日益“大眾化”;將漢語引入經堂教育,主張用白話講“臥爾茲”,此為“本土化”,“海歸”們加入經堂教育,將伊斯蘭國家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融入現代經堂教育之中,此為“國際化”。因此,傳統經堂教育向現代經堂教育轉型,實為中國伊斯蘭宗教教育在向“素質教育”的路線靠攏,或者更進一步說,是中國伊斯蘭教在向伊斯蘭現代主義邁進的一種表現。
但是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仍然麵臨生源不足和質量差的問題,一些農村的經堂教育已停辦。不過從另一方麵看,農村經堂教育停辦的同時,城市的經堂教育卻日益繁榮,這至少說明,經堂教育的資源逐漸向城市集中。因為城市有更優質的教育設置、師資力量,這其實屬於競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長期觀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個別清真寺的經堂教育在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有脫離清真寺獨立辦教育的趨勢。獨立的現代經堂教育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民間的“伊斯蘭經學院”。
2.伊斯蘭經學院的伊斯蘭教育
學術界對伊斯蘭教育的研究呈現一個非常幽默的現象:熱衷於經堂教育的調查研究,而忽略伊斯蘭教經學院。學者們一方麵為經堂教育的改革和現代轉型而欣喜非常,另一方麵對經由老一輩伊斯蘭教育家培育出來的現代化的經堂教育形式,即伊斯蘭經學院教育,卻表現出極大的學術冷漠。竊以為個中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傳統的經堂教育為民間“私藏”,“原汁原味”,學術含金量巨大,一時間研究宗教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學者趨之若鶩;二是作為半官方的伊斯蘭經學院,本身蘊含一定的政治性,學術界基本認同穆斯林民間對經學院教育的看法,視之為“部分喪失了宗教教育的本色”,不能體現伊斯蘭教宗教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筆者認為,經堂教育隻是清真寺功能的一部分,清真寺主要為穆斯林禮拜之所,最主要的建築為禮拜大殿,宗教教育並非其主要功能。因此經堂教育隻是附屬於清真寺,它與伊斯蘭經學院的側重點不同,伊斯蘭經學院主要以宗教教育為主要功能,禮拜殿為附屬建築,為方便在校學生禮拜之用。從這種“孰輕孰重”之中,可以看出從經堂教育向伊斯蘭經堂教育轉變的意義。因此,僅僅從這個角度而言,對從事當代中國伊斯蘭教研究的學者而言,伊斯蘭經學院仍有研究價值。伊斯蘭經學院仍代表了中國當前伊斯蘭宗教教育的最高水平。經學院在改革傳統經堂教育的基礎上,在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麵都進行了改革,學生在經學院可以係統地學習宗教知識和阿拉伯語,三五年後即可成長為高素質的伊斯蘭宗教人才。因此,伊斯蘭經學院的教育模式目前仍可足以作為民間經堂教育的努力方向。
中國伊斯蘭經學院自1980年恢複以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又在各地開設10所地方伊斯蘭經學院,加之各經學院開設的各類經學班、阿語進修班和阿拉伯語學校等,經學院教育已經實現係統化、規模化和製度化。伊斯蘭經學院教育目前仍是中國伊斯蘭教宗教教育的重要力量,為經堂教育畢業生繼續深造的首選之地,並與經堂教育和國外的伊斯蘭院校形成一定程度的競爭格局。
伊斯蘭經學院仍站在時代前沿,探索新形勢下中國伊斯蘭教宗教教育的方式、模式與方向。經學院開設《中國革命史》、《鄧小平理論概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課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其說將其看作“宗教教育的政治化”,不如理解為伊斯蘭教教育彰顯中國特色,延續伊斯蘭教“兩世兼重”和中國伊斯蘭教“愛國愛教”的傳統。
伊斯蘭經學院對中國伊斯蘭教有重要影響。經學院每年培養出許多高水平的畢業生,進入伊斯蘭教教育領域、管理領域、研究領域,另有出國深造者,與國際伊斯蘭教建立聯係。因此隨著伊斯蘭教界老一輩力量的逐漸隱退,經學院畢業生的影響,也就是經學院的影響必將日益顯現。經學院學生會對當代中國伊斯蘭教產生何種影響,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但是,近年來經學院也麵臨一定的挑戰。經學院畢業生就業日益多樣化,除從事伊斯蘭教相關的工作外,有不少學生選擇非宗教性的工作,這與原本以宗教教育為中心,培育伊斯蘭教專業人才為宗旨的經學院教育不相符合,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在經學院恢複招生近30年後,在民間經堂教育都已培養出一些受穆斯林群眾愛戴、尊敬的阿訇的情況下,經學院畢業生能否真正走入民間、為普通穆斯林群眾所接納的問題仍懸而未決。因此,中國的伊斯蘭經學院係統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亦須反思問題,經學院改革的議題難免也應提上日程。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國民教育大發展,大繁榮,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提升,宗教信徒的整體文化素養也隨之水漲船高,已今非昔比。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經濟的發展,也為伊斯蘭教宗教教育的發展和穆斯林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民間的經堂教育、半官方的經學院教育,作為穆斯林宗教教育的兩大支柱,前者在維持傳統的基礎上正在向現代宗教教育轉型,正在探索新形勢下中國民間伊斯蘭教育的新模式,新方向,後者以高等級、寬視野、係統化的伊斯蘭教育為己任,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苗頭,走到麵臨改革的十字路口。
中國伊斯蘭教育的改革意願已成共識,如何改革尚在探索。改革會帶來希望,但有時改革也能導致危險,過度追趕潮流會喪失本色。找準自身定位,服務於中心目標;剔除附加功能,保持宗教教育本色;接續伊斯蘭傳統,融合中國特色;秉承教育傳統方式,采納現代教學手段,這也許是中國伊斯蘭宗教教育未來的努力方向。畢竟,中國伊斯蘭教的未來麵貌取決於穆斯林群體的素質,而素質的提升仰賴於伊斯蘭教育。伊斯蘭教育的走向,包括民間經堂教育與經學院教育,事關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