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向現代經堂教育轉型
經堂教育,即中國伊斯蘭教寺院教育,始於明末清初,為陝西關中伊斯蘭教經師胡登洲所創。自此,經堂教育逐漸發展為我國伊斯蘭宗教教育的民間辦學形式,延續至今。經堂教育對中國伊斯蘭教意義重大,它為伊斯蘭教培養宗教人才,保留並發揚宗教文化,維持宗教傳續。至今為止,中國伊斯蘭教的著名經師,多由經堂教育培養,或有經堂教育經曆。
但是,隨著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環境的演變,傳統的經堂教育日益難以滿足伊斯蘭教育的需要,麵臨革新的問題。自20世紀初葉,某些感覺敏銳的伊斯蘭經師已經意識到,經堂教育必須改革。這種改革的首位倡導者為王寬。王寬從中東考察歸來後,主張改革經堂教育陳舊的內容和方法,倡導舉辦經學與漢學並舉的新式學校。1907年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內創辦新型的回文師範學堂,改良教學方法,修訂課程內容,在經堂教學中兼授漢文及其他文化知識,以培養新式師資。1908年,他為改變經堂教育“教學方法陳舊迂拙;事繁效鮮與學塾等”的狀況,以普及新的宗教文化教育,提高經、漢知識水平為宗旨,同馬鄰翼等創辦了京師清真兩等(初等、高等)小學堂,並分設4所小學於城郊各處。此後王寬的經堂教育改革理念,也隨著他在上海、南京、開封、呼和浩特等地任教長而得以向全國穆斯林社區展開,培養了諸如達浦生、馬鬆亭、楊明遠等一批伊斯蘭教經師和學者。在王寬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創辦新式學堂,僅中等學校就有八九處;小學堂達六七百處。王寬將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發展為新式學校教育,是中國伊斯蘭教教育史上的一次革新。
1978年以後,新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實,“文革”期間被中斷的經堂教育得以恢複。民間傳統的經堂教育繼續存在並有所發展,同時原有的經堂教育承接王寬開拓的新式教育之路繼續改進,發展為新式的經堂教育——伊斯蘭經學院。
先談清真寺傳統的經堂教育。傳統的經堂教育與曆史上一樣,分布在城鄉穆斯林社區的各個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教職人員最基本的教育培訓機構,穆斯林社區中的“大學”。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穆斯林聚居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各個層麵也發生變化,穆斯林群眾的宗教意識上升,呼喚“宗教回歸”,但是傳統經堂教育未能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那種古老的教學內容、呆板的教學方法、落後的教學理念、陳舊的教學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穆斯林群眾宗教教育的需要。清真寺中的經堂教育要吸引年輕人,麵臨著改革。順應這種時代潮流,傳統的經堂教育在探索未來發展的路徑。目前的情況大致是,經堂教育雖大多身居陋巷,卻能以伊斯蘭經學院和世俗學校的模式為參照,甚至借鑒國際伊斯蘭教辦學經驗,邁開改革步伐。
傳統經堂教育的改革,主要方向和核心目標未變,即培養伊斯蘭教職業人員,向穆斯林傳播宗教知識,傳承伊斯蘭文化,提高全社區穆斯林的宗教素質。圍繞核心目標,經堂教育的改革涉及方方麵麵,許多方麵的變革並非簡單的“小手術”,而是傷筋動骨的“大手術”,“大手筆”。簡單地說,可以將經堂教育的變革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麵。
“軟件”方麵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製度諸方麵,甚至教學目標(辦學宗旨)也有微調。理念指導行動,教育理念的改變首當其衝。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經堂教育的組織者心態更加開放,視野更加開闊,立足更加高遠,沒有沉溺於原來的半封閉式教育模式,而是開門辦學,向其他教育機構學習先進的辦學經驗和方法,采取“拿來主義”,隻要能為我所用,毫不猶豫地采納,對經堂教育進行全方位改革,絕不拘泥於傳統。例如,為了便於滿拉學習,提高漢語水平,更加注重漢語教育;因為與阿拉伯世界交流日益增多,更加注重阿拉伯語教育,傳統經堂教育中的波斯語教育因需求不多,則逐漸弱化。而麵臨英語交流的需要,有的清真寺甚至開設英語教育課程。
教育內容的變化引人注目。傳統的經堂教育教材及課程設置分兩部分,小學部學習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基礎知識,課程比較簡單;大學部的課程較多,一般稱為“十三本經”,分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課程兩部分,內容涉及語言、伊斯蘭教史、教義、教法、經典等,總結起來不外乎語言與“經學”兩項內容,學生畢業後即有資格任開學阿訇。現在的經堂教育課程已進行大量調整,比之以前要豐富得多,除了傳統的“經學”(包括經堂語)課程外,加入許多現代教育的內容。語言教育方麵,加強阿拉伯語,弱化波斯語教育,同時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增加或強化漢語教育。最近許多清真寺的經堂教育還增加了英語教育,以適應“滿拉”學習計算機的需要和為將來出國留學奠定基礎。語言課程也更加細化,模仿大學課程,開設閱讀、寫作、聽力、對話等專門課程。增加中國伊斯蘭教和民族曆史方麵的課程,開設“中國伊斯蘭教史”、“民族史”、“回族史”等課程。許多課程采用國家正規教材。為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開設計算機課,培養滿拉使用電腦的技能。專門開設“道德修養”或“思想品德”課,此類課程並不僅限於宗教道德方麵的教育,還涉及社會倫理道德更廣泛的內容。開設體育課,有條件的清真寺還組織滿拉軍訓。
經堂教育製度變化更大,日益現代化。傳統的經堂教育分小學部和大學部,小學對兒童進行宗教啟蒙教育,學習基礎宗教知識和阿拉伯語、波斯語及經堂語拚寫。大學部係統學習“經學”和語言學,滿拉畢業後可設帳講學。當前的經堂教育製度有全麵向現代教育體製看齊的趨勢,不再分小學部和大學部,而以學年為單位,實行班級製,一般有四年製、五年製兩種學製,以四年製居多。學生從入學經過四年的學習,不但完成傳統的小學部與大學部的“經學”和外語方麵的學習,還掌握一些現代知識與技能。個別清真寺的經堂教育還與當地的國家正規中專學校聯合辦學,力爭與國家教育體製接軌,開設輔導課,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取得中專文憑,培養社會實用人才。教學管理機構也日趨細化,清真寺設置教務處、政教處、業務處、總務處等機構,並製定了各處室的職責。製定一係列健全的規章製度,如“經學教育課程大綱”、“課程設置”、“辦學宗旨”、“管理製度”、“學校章程”一應俱全,相關教學管理機構遵照執行。
教育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現代教育的教學模式不斷引入,如課時製、課堂製、班級製、現代漢語教學等,趣味性增強,教育手段日益現代化。最突出的表現是個別清真寺的經師已開始利用計算機軟件授課,增加聲音、圖像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現代經堂教育的教育目標,比傳統經堂教育更加擴大。傳統經堂教育,目標單一,就是培養伊斯蘭教宗教職業人員,即“經師”、“阿訇”或“伊瑪目”,服務於穆斯林社區,滿足信教群眾的宗教生活需要。現代的經堂教育,除培養宗教職業人員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日益擔負著為宗教社區之外的社會培養人才的職能。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經堂教育畢業的滿拉很大一部分已不再從事宗教職業,而是到其他領域就業。目前就業的領域主要有:擔任譯員,在非宗教學校做教師,到國內或國際的大學繼續學習等等。
經堂教育的“硬件”方麵的改革與改變主要包括兩方麵,一是教學教育設施,二是師資力量。民族宗教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宗教捐獻大幅增長,清真寺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經堂教育,某些清真寺為滿足教學需要,建設了專門的教學樓、宿舍樓、閱覽室、電教室、語音室,經堂教育的教學設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購置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教學設備。師資力量方麵也一改此前由阿訇和“二阿訇”負責的狀況。因為經堂教育中現代課程的增加,原來的傳統經堂教育畢業的“經生”無力承擔,清真寺開始從經堂教育圈子之外聘請專業教師,比如,計算機教師、體育教師、漢語教師、宗教史教師、民族史教師、英語教師甚至阿拉伯語教師,都可以從非宗教教育的國家正規院校畢業生或者“海歸”中挑選。因此,現代經堂教育的師資力量日益擴大,已經不再是單獨由阿訇負責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