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西北地區的土地所有製與經營方式(3 / 3)

三、小自耕農所有製

西北小自耕農所有製的建立與發展,中原王朝的移民實邊政策分不開戰國、秦、漢初,西北地區,還主要是牧業區尤其是河西湟水、西域一帶,在烏孫、月氏等少數民族占領下,農業生產的比重更小,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

匈奴渾邪王附漢後漢兵擊逐匈奴於漠北自鹽澤冷新疆羅布泊)以東空無匈奴西域道路可通漢武帝接受張騫的建議派騫出使烏孫欲結連烏孫共拒匈奴招使其東居故渾邪王地以“斷匈奴之右臂”。護民田官的職責之一是保護民田類似保護小自耕農的記載很多這一切,無疑能剌激貧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和推動邊郡小自耕農所有製的發展東漢初,朝臣以金城破羌治今青海省樂都縣東之西,途遠多寇議欲棄之馬援上言反對光武帝劉秀讚同馬援的意見於是詔武威太守令悉還金城客民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可知東漢政府繼續實行保護小自耕農的政策。

史載,時天下擾亂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冷(甘肅武威市)稱為富邑通貨憲、胡,市日四合。這一繁榮景象,當與漢朝政府的保護政策及小自耕農所有製的發展分不開戰國、秦代西北地區小自耕農的家庭人口和生產規模由於資料缺乏,我們目前尚難確定漢代的情況按《汊書》卷24上翁貨誌》記載,全國一般是“農民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據同書卷38下她理誌》統計,北地、河隴十郡共有382636戶,1537571口,平均每戶人口最多的是武威郡約戶均4.口,最少是北地郡約戶均3.3口,十郡平均每戶有4口多,低於全國戶均人口量對於經常受戰爭幹擾的邊境地區來ij這是正常的。在,包括了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但其中絕大多數當是小自耕農小自耕農家庭的土地占有量一般都是三四十畝的不超過百畝如漢簡雲級,有田四十畝屬?……京威裏高子雅田卅商。

戰國秦漢時期關中、三河地區經過數千年的生聚和繁衍早已是人稠地狹的地區了。但就北地河隴、湟水等西北地區的情況來看直到兩漢時代這裏仍然是地廣人稀,因而如前所述一般尚不存在土地不足的矛盾問題是在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下,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從事農業生產的隻剩下老弱輔助勞力了。居延漢簡中有這樣一則史料“……在三堠燧旁城使家孫自田之當歸,繇由人力少,唯君哀”此翁服役在外其在第三堠燧旁城的田地就隻好由家孫耕種了。

由於家中勞動力少他請求主管官員哀憐而放其歸去這一哀呼反映了當時邊郡自耕農勞力不足的普遍情況而在這種情況下任使閑田遍野小自耕農也是無力多墾的由於人力少勞動量犬一般自耕農都是“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I⑥”。

史書上說的這種情況西北與內地相同,故“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附近郡,皆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墾?”。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由於當時鐵農具和牛耕的逐漸推廣小自耕農的生產能力畢竟是提高了過去是“民之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過十畝D”。民蹠耒而耕,負擔而行,勞罷而寡功是以百姓貧苦而衣食不足。漢代則一般小農能耕數十畝上百畝地收獲數十上百石糧食曆史地看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總體上還是比以前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