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家所有製
戰國秦漢時期西北地區的國家土地所有製主要指這裏的山株川澤、牧草場、戈壁荒地屯田等。關於屯田,我們將專文詳之。其他國家所有製土地的開發利用,見於記載的主要有三條途徑:
一是設立官牧場
戰國秦漢時期,西北地區有不少由月氏烏孫、匈奴、羌人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它們的社會經濟生活,主要是畜牧業隨著中原王朝統一西北的過程,農業文化不斷向西北一帶擴展,並在部分地區占有支配地位但西北的自然條件有些地區宜,有些地區宜牧總體適合於農牧兼營的生產模式不宜搞單一的農業或牧業,即使在中原王朝將西北逐漸納入其版圖,以後這裏的經濟形態仍然是半農半牧農牧兼營。私有製經濟是這樣,國有製經濟也是這樣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朝建立,尤在其官僚隊伍中設太仆、掌輿馬,主管國有製畜牧業。漢承秦製,邊郡六牧師菀伺苑令,各三丞。這就是說,戰國秦漢以來,西北國有製土地用於發展牧業生產,其主要的利用形式之一由於這裏水草豐美人口稀少,自然條件適於牛馬駝羊生長故“畜牧為天下饒”。史載東漢初年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仍然是“土廣人稀,饒穀多畜”。這裏所牧之牛羊駱駝等畜牲都是戍來屯田卒所放牧因而是官田即官牧場利用的一種形式。
二是將官田分給貧民耕種
戰國秦漢時期,西北地曠人稀發展社會經濟的主要矛盾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勞動力缺乏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是盡快盡多地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為其建立生生不已的賦役負擔者商鞅變法時鼓勵耕織建立縣邑統治機構秦始皇移民實邊都是出於這一政治經濟的意圖。入漢以後爵充治階級采取更為有力的措嫌快了這一政策的推行這些措施中,包括通過屯田製度的實施為移民實邊實行郡縣製統治加強邊境防衛而作好前期準備也包括針對幹旱地區發展農業的主要問題一—旱缺水一一而采取的興修水利的措施漢朝政府通過屯田徙民、置縣的辦法來強化對西北邊郡控製與開發的措施是相當成功的。
氣候幹旱是西北農業生產的最大障礙對此,古人很早就有所認識,戰國時期,秦在蜀守李冰鑿離碓穿二江成都之中溉諸郡為“陸海”的基礎上又於“始皇元年,作鄭國渠”。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秦王朝興修水利,尤其是抓了“鑿離碓”,作鄭國渠”兩項水利工程使其農業發達國富兵賴統一了全國。這一成功的曆史經驗給繼秦而立的漢朝統治者以深刻的啟迪漢武帝為了鞏固其對西北新拓疆土的統治進而經營西域相當重視水利事業他於大敗匈奴以後由朔方到令居一線設置屯田基礎工作之一就是興修水利即“通渠”,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而關中輔氣靈軹引堵水……佗小渠投山通道者不可勝言”。張掖郡:角樂得,千金渠西至樂涫入澤中。
繼河西之後西域的水利事業也開展起來了黃文弼先生早年在輪台遺址區內考察,、田埂遺址依然可尋近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渠犁輪台、庫車幾縣南麵的草湖中發現了許多屯田遺址…?有士卒們興修的灌渠和開墾的耕B其中有一條水渠遺址現仍長一百多公裏寬八米,深三米內……?至今,仍被當地人民親切地稱之為漢人渠”瑏瑢河西、河湟地區的水禾U建設直到東漢時還在繼續進行建武(25—56年)中,任延拜武威太守,乃為置水官吏,修理溝渠,皆蒙其利,瑣建武十一年(35年)馬援拜隴西太守是時朝臣以金城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地肥沃灌溉流通……不可棄也……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毫無疑問,水利事業的興修無論對於封建國家的屯田還是徙民建縣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其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統治都起了關鍵的基礎的作用三是將一部分官田出租給貧民耕種。
以上都是官田出租的例子隻是如前所述由於戰國秦漢時期西北地廣人稀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勞力缺乏的問題而隻要社會秩序穩定,國家在水利建設牛糧種具等方麵給以幫助和扶持農民墾荒為田是比較容易的。從管理的角度看封建國家將土地直接交給農民而向他們征收賦,批直接經營要方便得多有利得多。所以,當時封建政府處置土地的政策多是徙民置縣將土地劃拔給廣大貧民耕_以出租的隻是官田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