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二十等爵製蠡談

趙熒

漢承秦製推行二十等爵製

關於秦漢二十等爵中外許多學者曾作過深入研究解深邃給人啟迪。本文擬就居延漢簡中所書戍卒田卒爵稱,征諸史籍記載闡明兩漢施行二十等爵製的情況;再從爵位享有者的身分地位、權益,考察二十等爵的社會機能以及在維係封建秩序方麵的作用謹以愚見就教於方家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失七公大失八公乘,九五大失十左庶長十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遙十七駟車庶長十、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製,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繡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曰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上述引文中提及“皆秦製,以賞功勞”。今就其曆史情況逐一加以考察首先,皆秦製”是說漢代二十等爵製是依秦代爵製製定的但秦爵肇始於何時,史無明文=一般認為秦代爵製由商鞅所整備,這在《劉劭爵製》中已有說明。他說:商君為政,備其法品為十八級,合關內侯、列侯凡二十等,其製因古義。”

今僅就“備其法品為十八級合關內像列侯凡二十等”看商鞅所立二十等爵的爵稱^等級。《史記商君列傳》隻稱其“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謂各隨其家爵秩之班次亦不使僭侈逾等也。雖稱其“明尊卑爵秩等級”,爵“秩之班次”卻均未敘明爵級序列的具體等級、名稱。司馬遷在該傳中稱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左庶,I卒定變法之令在敘明商鞅變法之功效後稱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又說: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但左庶長、大良造為哪一等爵未明言。倒是史記索隱》道明了大良造的等級次第即大上造也,秦之第十六爵名也位今雲良造”者,或後變其名耳?。大良造以外的其他爵次很難於該傳考知至於“君”的稱號,亦不見於秦漢二十等爵中但據史記?秦本紀》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印。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可見商鞅以功受賞爵為列侯,因封於商,號商君。據此可以說,在秦凡爵為列侯者統稱之為君有些學者就《商君書境內篇》考秦二十等爵,複原為十七級。今檢索該篇,得秦爵稱之次序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公乘、五大夫、大庶長、左更、大良造亦不滿十七級之數其所列爵次亦不合於漢代二十等爵次序即是說,商鞅所整備的秦二十等爵次亦難一一辨明再就秦孝公之後秦國施行二十等爵的情況看僅以秦昭王十三年至五十年與六國征伐攻取^秦將所冠爵稱為例依次有左更白起五大夫:禮大良造白起,左更錯,侯冉,五大夫陵等。逮至秦始皇時,對於秦推行二十等爵製的情況可說是語焉不詳隻能從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辭中,扈從官員的官職爵稱探知一些情況位其辭曰: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孤列侯武城侯王萬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賬從,與議於海上。上文與丞相並列的列侯倫侯、五大夫等爵稱中的倫侯不見於漢二十等爵中在秦末,倫候一爵屬何級次亦難判明。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其:爵卑於列侯無封邑者。

為僅次於列侯的爵級較之於漢二十等爵列候之下為關內侯非倫侯。是否可以這樣說,在秦代關內侯一爵有時亦可稱為倫侯綜上述,可以認為:秦代爵製自從商鞅整備以來列為十八級加上關內像列侯便為二十等爵推行至秦始皇時其爵稱、次第略有變通。漢承秦製,又對其增損補益調整為二十等爵的完整體係盡管它與秦爵不完全相合但其主要內容是沿襲秦代爵製的。

其次,關於“以賞功勞”征諸戴籍不乏其例。《史記商君列傳》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榮顯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對於積功恩賞是相當豐厚的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秦將白起,事秦昭王善用兵,昭王十三年以左庶長率兵攻韓新城因功遷左更。次年又攻m魏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遷國尉。又涉河取韓安邑以東賜爵大良造,後因建戰功拔楚歜郢,秦便以郢為南郡遂封白起為武安君。辯士範睢,於困厄之際隨王稽至秦初舍食草具待命歲餘後上書秦昭玉說:臣聞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於是昭王遂拜範睢為客卿謀兵事,運籌帷幄多所建樹,便拜相封侯號為應侯。

秦因功封爵是其主流事例頗多,恕不讚舉。但亦有不因功封爵之事如呂不韋,因事子楚秦莊襄王)進姬,莊襄王元年拜相封侯號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家僮萬人至秦始皇時尊為相國,號稱仲父。繆榑因得太後專寵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榑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想専。事無大小皆決於榑。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國?。此皆無功受封者也因此,秦王政於呂不韋免相遣其就國時,賜書責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說到秦人重爵曆代學者頗有議論麥孟華曰:惟秦漢自關內侯而下皆受虛爵而無實封惟徹侯得有土地然徹侯之爵,虛懸而不輕授M。秦將王翦,在秦兼並六國的過程中數建奇功,卻始終不得封侯當王翦率六十萬之眾揮師滅楚前,秦始皇與王翦的對話是頗能說明問題的“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前文已述秦爵二十等“以賞功勞”此處又說秦人重爵虛懸而不輕授人”,似有前後乖迕之嫌就實而言它是秦代施行二十等爵的兩個側麵一方麵,由於重爵,不輕拜賜王翦、蒙恬累代為秦名將有秦“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的稱譽D,卻終未封侯。另方麵,一旦封侯,便顯榮一時,富於王室。秦昭王時,穰侯魏冉免相出關就封邑輜車千有餘乘到關,關閱其寶器寶器珍怪多於王室。正由於此便會出現上至朝廷百官,下及黎庶普遍重爵的情況以至於納粟千石,拜爵一級,仍須說明的是在秦代以功拜爵與因罪奪爵謫遷有時是相輔而行的。秦王政九年平定榑之亂時,拜爵、奪爵的情況足以說明問題“長信侯搏作亂而覺矯王禦璽及太後璽以發縣卒及衛、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戰鹹陽無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即令國中:有生得榑無易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榑籌。衛尉竭、內史羅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嫋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在漢代屬金城郡甘肅敦煌酥油土則屬敦煌郡皆在邊郡之列。兩郡地理位置險要都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又是抗擊匈奴、抑製羌人的西陲門戶漢王朝為了鞏固邊塞安定百姓,確保中央政權的安寧於其地設烽燧駐守重兵進行屯戍對於在抵禦匈奴羌入侵犯的戰爭中斬首捕虜,立有戰功者拜爵賜金,賞賚甚厚。上引上孫家寨漢簡關於斬首捕虜拜爵的律令中,提到賜錢拜爵各一級”、拜“爵各三級”、賜爵各四級”等,又多次提到“爵毋過五大失”、爵毋過左庶長”,從“軍斬首捕虜爵禪行至右更。五大夫、左庶長、右更是漢代二十等爵的第丸十、十四等爵。由賜高爵足證拜賜之重尤其是一次賜爵四級,在兩漢是沒有前例的而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出土的擊匈奴降者賞令”數簡,提到“賜爵少上造黃金五十斤,封列侯”,共分采邑”,賜黃金五百”等。少上造為十五等爵列侯為第二十等爵其賞賜之豐厚是無與倫比的,足可補史籍記載的闕佚。

在漢代二十等爵製被視為是與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等製度同等重要的國家典製之一。這一製度的施行又與當時的社會習俗相結合起到了維係封建等級製度的作用,使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編戶之民都置於等級序列的秩序之中。而這一序列的最高主使者則是皇帝,鞏固以皇帝為主的中央集權統治兩漢的最高統治者在取得政權後即拜官授爵,以圖輔弼漢室鞏固其統治。漢高祖即位之初論功行賞,即以“爵以功為先後官用能為次序”。故史籍稱曰: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愛及苗裔。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後二年複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始未嚐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這裏明言其“論功定封”是為了“欲固根本”即加強漢王朝的統治秩序。

“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以便“鎮撫四海,用承天子也”。在論功定封的同時,又尊禮高爵下詔曰:諸侯子及從軍歸者甚多高爵,吾數詔吏先與田宅及所當求於吏者亟與。其令諸吏善遇高爵稱吾意。十二年,又下詔曰:吾立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於今矣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玉次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複吾於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上引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論是論功定封裂土封玉封侯,加官敘秩賜第複除等都是為了安定天下,以期形成“朝廷以爵”的等級秩序。正如漢成帝時,翟方進說:爵位上下之禮,王道綱紀=而斥司隸校尉涓勳不尊禮儀墮國體亂朝廷之序”。

誠如此^故於立國之初對於論功封爵極為重視汊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漢武帝時,丞相莊青翟、禦史大夫張湯等也說高皇帝拔亂世反諸正昭至德,定海內,封建諸侯,爵位二等。上引“立二等之爵”顏師古注引韋昭說:漢封功臣,大者王無小者侯也。”“爵位二等”,史記索隱曰:謂王與列侯兩者都說漢初的爵位二等為諸侯王與列侯。眾所周知漢行二十等爵列侯為第二十等爵如再加上諸侯王一爵便成二十一等爵了,就與漢二十等爵製相違了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諸侯王與列侯是同一等爵位漢爵二十等包含有諸侯王及列候其實,諸侯王是高於列侯的爵位不屬於二十等爵的範圍這一點班固是很清楚的《百官公卿表上》於二十等爵之後,緊敘:諸侯王,高帝初置金印銩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晉代史學家司馬彪亦認為諸侯王與列侯不屬於同一等爵故在續《漢書百官誌》中分別加以記載皇子封王,其郡為國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本注曰: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不臣也。相如太守。有長史如郡丞。”列侯無所食縣為侯國。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繡以賞有功。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其所食吏民。後避武帝諱,為列侯瑏據此,更加明晰了,漢爵二十等,最高爵為列侯諸侯王不在二十等爵之列。

漢初立爵二等在於分封子弟功臣,以為藩屏輔弼皇室隻是權時之計故包含諸侯玉列侯為二等之爵西漢末年賜王莽為安漢公後二等爵製漸趨定型至東漢初年便確立了包含諸侯玉公的二等爵製勞它是二十等爵之外的另一爵製爵位尊顯除宗親、皇子之外不輕賜授。建武十三年二月“丁已,降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衛公”。這是說王可以降為公同時公可以進爵為王。建武十七年,冬十月辛已,廢皇後郭氏為中山太後立貴人陰氏為皇後進右翊公輔為中山玉食常山郡。其餘九國公皆即舊封進爵為王”。在東漢,皇子初封為公,如建武十五年四月“丁已,使大司空融告廟封皇子輔為右翊公英為楚公,陽為東海公,康為濟南公,蒼為東平公延為淮陽公荊為山陽公,衡為臨淮公,焉為左翊公,京為琅邪公?”。以後再進爵為玉如前文建武十七年右詡公輔進爵為中山玉尤其是東漢明帝劉莊,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玉十九年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更能說明玉公二等爵製的賜授晉升情況。

兩漢之際因恩澤封侯者甚眾據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所載,自高祖至平帝多達一百四十三人至東漢初年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

漢武帝時,接受主父偃建議諸侯王可以推恩封子弟為侯從此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據漢書?王子侯表》記載,僅武帝之世諸侯王子弟因推恩封侯者竟達179人。

關內侯為僅次於列侯的第十九等爵漢書高後紀關內侯”條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列侯出關就國關內侯但爵耳內其有加異者,與之關內之邑食其租稅。

綜上所引,知關內侯爵稱係因秦都關內而,其食邑在關內之說後人多有辨正,如漢五年,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不決。此外,有些官吏因治行優異賜爵關內侯或因諫修昌陵、或因輸粟助官等賜爵關內侯者恕不贅述。

以上述及漢承秦製行二十等爵製,又簡略地述及最高爵列侯與關內侯的賜授情況,述一漏萬至為粗疏關內侯以下大庶長至公士等爵的賜授情況並未述及。關於這一部分爵位的賜授在兩漢是比較複雜的日本學者畫鳥定生先生把它分為官爵吏爵與民爵三部分官爵是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的爵授與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吏;民爵是第八級公乘以下的爵賜與一般庶民隻稱賜爵幾級不說明爵稱,可以積累可以移賣吏爵是授與吏秩六百石以下至佐史的官員的與賜與民爵一樣,一般隻說賜爵幾級不言爵稱。在漢代,並沒有這種分爵的方法隻是在不同場合授與官吏百姓爵位並按其身份地位的不同,給與一定等級的爵位.結這樣劃分官爵吏爵、民爵的方法僅是近代研究者取便的分法現就對官吏授爵情況分述如下:漢初,高祖即下詔為吏民複爵及免除百姓賦役五年前(202年)帝乃西都洛陽。夏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複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複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無肖七大夫以下無皆複其身及戶,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諸侯子及從軍歸者甚多高爵吾數詔吏先與田宅及所當求於吏者亟與。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甚亡謂也。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抗禮今吾於爵非輕也吏獨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勞行田宅,今小吏未嚐從軍者未滿而有功者顧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長吏教訓甚不善。其令諸吏善遇高爵稱吾意。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