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天田”製度考述

侯丕勳

在古代居延敦煌等地區曾修築有以塞(即長城)為主體的軍事防禦工程體係,天田”是這一工程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田也稱“塞天田”。它在古代邊境地區的禦敵工程體係中是用來偵跡即檢視入侵敵軍人馬足跡和借以判斷敵情的。對塞天田”問題,一些專家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領成果已見於有關論著。不過,對作為一種備禦製度的塞天田”進行研究,目前尚處起步階段因此,其中不少問題仍需繼續進行探討。

一、天田”釋義

文獻記載中的“天田大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是指古代星官二是指古代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工程就其外在現象看以上二者之間似有天壤之別然而,在其深層涵義上卻有著某種一致性。

從以上簡文資料可以得出在漢代時鴆落”與“天田”分設、鳴落”不是“天田”蘇林所說有誤另有部分簡文資料表明兩漢時期的“天田”與邊境地區的“塞”、部”候官之下、燧之上的戍邊機構、燧,及“沙”、河”等邊防設施與自然實體有著密切關係廿九日毋人馬蘭越塞天田出入跡。臨木卒三人”以上為第一欄卒陳盧癸末日盡壬辰積十日,毋人馬蘭越塞天田出入跡卒汜口癸巳日跡盡壬寅積十日,毋人馬蘭越塞天田出入跡卒漢癸卯日跡盡壬子積十日,毋人馬蘭越塞天田出入跡凡積卅日”以上為第二檔言口部中天田《敦煌漢簡釋文》見塞外虜十餘輩從西方來入,第十一天田屯止虜四五?匈奴人渡三十井縣索關門外道上隧天田失亡舉一,瑪上大表一,燔二積薪,不失亡,毋燔薪,它如約六人畫沙中天田六裏率人畫三百步水中天田出案:常等持物蘭越塞刀劍及鈹各一又各持錐小尺、白刀、箴各一,蘭越甲渠當塞,從河水中天田出案:常等持禁物在這部分簡文中8)、9)兩條中有“塞天田”,100中有“部中天田”,110、12)中有隧天田”,3)中有沙中天田”,4)、15)中有河水中天田”。以上“天田”名稱,雖各有異但這並不影響它們本質性涵義的相一致這是因為,當時的“天田”業已形成為一種模式化的禦敵工程設搬然基於禦敵的實際需魏的興修於長城“塞”外側,被稱之為“塞天田”有的由“部”、隧”這些軍事機構管轄,被稱之為“部天田“和“隧天田;有的修治於沙漠、戈壁中,被稱之為“沙中天田”有的修治於幹河道或有少量水的河逾中,被稱之為“河水中天田”。然而,不論“天田”的具體處所何在不論其轄於何種戍邊機構當時修治它們的目的及其在禦敵中所應發揮偵跡作用則是完全一致的天田”一般呈長方形其中長城牆垣外側之“天田”很長,如數煌馬圈灣出土《漢簡》簡文說:六人跡八月丁亥盡廿九日四百五十五裏八十步其五人於八十裏”,一“人五十五裏六十步跡還,一反負馬矢六石”而居延漢簡簡文有“曰跡行廿三裏”之說。當然,在邊境地區的一些關口要道處,由於地理條件和實際需要也有修治得較短的“天田”。

我國古代的“天田”基本上都在長城外側和關口要道等處其具體情況與特點,是將細沙^細土鋪設於經過人工整平的地麵J並抹平,以便偵跡。古代文獻記載中最有代表性的“天田”之一,當屬唐代的“土河”。唐代“土河”,闊二丈,深二尺,以細沙、散土填平”地麵,以利偵跡然而,為何將古代邊境地區“姐治”、耕畫”得如同種莊稼的田塊一樣的偵跡設施,不稱作別的什麼名稱而卻要稱作“天田”?據考,這與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官有一定關係在古代為了便於認識和觀測恒星天文學家曾把恒星編組為若幹組,這樣,一組恒星就稱為一個星官三國時期的陳卓曾把他之前的石電甘德和巫鹹三家之星官合並成為83官。在此同時,天文學家還以地麵上的事物為每一組星官命名其中有的星官就以地麵上的“田”所命名。以“田”所命名的星官,高懸天空不能播種莊稼故稱之為天田。如《傭書天文誌》中角北二星曰天田、星經》中“天田九星在牛東南"就是對這一點的最好說明至於古代邊境地區經治、耕畫”而形成田塊狀,並用於偵跡的軍事設施它雖然位於地上但因它同作為星官的“天田一樣,也是不種莊稼的故比喻為“天田”。同時,由於“天田”是“塞”的附設工程故又稱作“塞天田”。這說明,邊境地區用於偵跡的天田”和天文學中作為星官的天田其二者在深層涵義上明顯存在著某種一致性。

二、天田”的粗治”、耕畫”與所使用工具

在邊防禦敵中天田”總是發揮著偵跡作用但這並不表明天田”經一次性“鈕治”完成後,它可以一勞永逸地發揮偵跡作用事實並非如此=從河西走廊和居延地區諸多簡文資料看當地戍邊吏卒為了使“天田”有效發揮偵跡作用,曾對“天田”每日都進行檢視並根據需要進行“鉭治”和耕畫。

“土河”上有人馬踩下的足跡經仔細查看統計後就將其“掃平”。顯然,這種情況同漢代的“耕畫”天田基本相同其所使用工具有可能是術杖”一類。第三點所反映的是邊防吏卒每日檢視的主要任務是查點清楚“”上人馬足跡的數量。

這一點顯然與漢代的日跡”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