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推手
科技&創新
作者:楊冰新 劉泓君
如同當年汽車取代了馬車,人們相信,無人駕駛將是未來的主角。由汽車自己完成駕駛,這是人類的科學幻想,也是基於對汽車安全與舒適度的需求。
對於無人駕駛的熱度,不僅表現在通用、寶馬、大眾、沃爾沃等傳統汽車廠商的緊密測試上,還體現在一些矽穀研發實驗和IT公司的紛紛加入。穀歌以其首創的自動駕駛汽車名噪一時。而全球最大的汽車技術供應商博世公司也在美國加州設立了無人駕駛汽車研發實驗室。
雖然穀歌有完整的街景地圖、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但在安全輔助駕駛係統和車聯網技術方麵更具優勢且更善於優化成本的博世公司,這次站在了無人駕駛發展的推手位置上。
無人駕駛汽車的初衷是將人從駕駛中解放出來。實現方式是使汽車感測周圍環境並通過控製裝置自動行駛。具體工作流程是通過車頂的雷達感應器全方位掃描周邊環境,裝配在車身尾部的雷達傳感器評估汽車所在的位置、監測後方車輛的距離,然後依靠動態導航地圖和移動互聯、軟件係統對交通狀況做出正確反 應。
如果做個通俗的比喻,攝像頭就像汽車的眼睛,而傳感器則是觸覺靈敏的感應器官,將傳感器連在一起形成了汽車的神經係統,最後交給相當於大腦的運算設備,通過網絡與背後龐大的數據庫交換數據,下達準確的行駛指 令。
由此可以看出,無人駕駛的實現要解決四方麵的技術:車輛之間、車與環境之間的通訊,電子地圖,人工智能的模糊計算處理,以及執行 器。
博世對無人駕駛提供兩個核心技術:安全輔助駕駛係統和車聯網連接。作為一家有127年曆史的公司,博世對汽車領域有著係統經驗。2012年博世在華銷售額417億人民幣,其中汽車技術業務占據博世60%的收入。博世正幫助眼下最熱的無人駕駛汽車找到可實現的基礎路 徑。
操控者
與人們對安全性的擔心相反,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的原因在於,它不會酒後醉駕,也不容易打瞌睡、開小差。而且自動駕駛的反應速度超過人類駕駛員,對緊急情況的處理更及時。
無人駕駛汽車研發需要反複進行投入市場前的安全性測試。打算在2015年正式推出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的穀歌公司,其實驗中的無人駕駛汽車已行駛30萬英裏,多次試驗中未發生大的安全事故。
實際上,無人駕駛的大多數技術已經存在。在過去一個世紀,人們已經逐漸將駕駛任務交給自動係統。比如“自適應巡航係統”讓駕駛員無需操作油門踏板就能夠跟隨前車,車距與車速自動調節。該係統在車道探測攝像頭和電子機械式轉向係統的支持下,與電子穩定程序ESP相結合,構成了無人駕駛技術的基礎。博世的駕駛員輔助係統,可以在時速0-50km/h時啟動,自動對車輛進行製動、加速、轉向等操作,一定程度解放了駕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