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下,可形成不同冰川類型:大陸冰川、山嶽冰川。目前全世界冰川總麵積約1600萬平方千米,冰川水的儲量約2400萬立方千米,約合地球淡水儲量的68.7%,有“固體水庫”之稱。
河穀
河穀是指河流在自身流動中在地麵塑造而成的長條形的U形凹 地。這是由河流流水的衝擊、搬運、沉積等作用形成的。河穀被河水覆蓋的部分稱為河床,一般來說,上遊河穀深直陡峭,中下遊河穀則逐漸變寬變淺,河床寬廣,河漫灘發育完好。
一般河穀形態類型有:隘穀、峽穀、寬穀、複式河穀等。與岩層狀況關係可分為順向河穀、次成穀、逆向穀、偶向穀。其他還有縱穀、橫穀的地質構造分類,幼年穀、壯年穀、老年穀的侵蝕輪回分類,以及古河穀、穀中穀等。
三角洲
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時,由於流速減小,河流所攜泥沙在河口淤積而形成的類似三角形的地形就是三角洲。
三角洲的頂端指向河流上遊,底邊為其外緣,地勢低平。
三角形包括海麵上與海麵下兩部分。由於泥沙的不斷淤積導致海麵上部分不斷加厚,麵積增加,致使三角洲年年向外伸長,腹地不斷擴大,最後多變為土壤肥沃的農耕地區,如我國的珠江三角洲。
沙丘
沙丘指在風力作用的搬運、堆積下形成的沙質丘狀地貌。按其形態可分為: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縱向沙丘、蜂窩狀沙丘、拋物線沙丘等。按其流動程度可分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動沙丘。沙丘流動時,可淹沒道路、村莊、農田等,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極為不利。我國西北地區有大量流動沙丘,目前正在治理中。
荒漠
荒漠指氣候幹燥、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植被稀少的地區,一般位於幹旱或半幹旱氣候帶。荒漠地帶風力作用強大,地表水貧乏,多 鹽堿土分布。植被具有耐旱、耐鹽堿、生長期短等特性,多為灌木林。
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5度至50度之間的地帶。其中,15度至35度之間為副熱帶,是由高氣壓帶引起的幹旱荒漠帶;北緯35度至50度之間為溫帶、暖溫帶,是大陸內部的幹旱荒漠區。
戈壁
處於幹燥地區的一種由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一般稱為戈壁灘、戈壁荒漠,蒙古語譯為“草木難以生長的地方”。按成因可分為風化的礫質戈壁、水成的硬質戈壁和風成的沙質戈壁。
戈壁上氣候幹燥,降水量小並且易被地表的粗砂、礫石吸收,草木無法生長,在我國的內蒙古北部、新疆的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地的山麓都有戈壁分布。戈壁灘隻有在近水源的地方引水灌溉,才能進行農業、牧業生產。
草原
草原是在半幹旱條件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植被類型。根據水熱組合的差異,可形成不同的草原類型: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甸草原。
草原也屬於土地類型的一種,是具有多種功能的自然綜合體,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草原上生長的多是草本和木本飼用植物,是世界所有植被類型中分布最廣的。
綠洲
綠洲指沙漠中水源豐富、土壤肥沃、有草木生長的地方。綠洲上植物生長較好,與周圍的戈壁、荒灘景觀迥異,是沙漠地區人口集中、農牧業發達的地方。一般分布於河流附近、高山冰雪消融流經地帶及地下水出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