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地形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為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其總麵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麵積的71%,海洋中含有13.5億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麵積較小的海。

海岸

廣義的海岸指海濱與陸地之間的逐漸過渡地帶,範圍並不十分明確。狹義的海岸指海濱傾斜角度較大的海岸斷崖部分,在漲潮時最高潮麵上。按構成物質不同可將海岸分為岩石海岸和沙礫海岸;按其成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和堆積海岸。

湖泊

陸地表麵窪地積水形成的比較寬廣的水域。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按湖水鹽度高低可分為鹹水湖和淡水湖。

湖泊因其換流異常緩慢而不同於河流,又因與大洋不發生直接聯係而不同於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湖泊的湖盆、

湖水和水中物質相互作用,相互製約,使湖泊不斷演變。 湖泊廣而不長,與內陸河道不同。具有調蓄水量、發展航運、養殖、灌溉等功效。

島嶼

島嶼指四周被水包圍,而比大陸小的陸地,一般大者稱島,

小者稱嶼,島與嶼並無明確界限,通常由礫、砂、泥構成。島嶼按照其成因可以分為大陸島、海洋島和衝積島,其中海洋島又可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世界上島嶼麵積約占陸地總麵積

的7%。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我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

高原

高原指海拔較高,麵積廣大,頂麵起伏較小,開闊,平緩,四周較陡的高地。通常周圍有高大山脈環繞,高原上都有山脈分布。按其成因,可將高原分為三種:地變高原、熔岩高原和侵蝕高原。高原海拔大於平原,起伏小於山地。世界上最大高原是南美的巴西高原。

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穀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山由山頂、山坡和山麓三個部分組成。按山的高度可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為褶皺山、斷層山、褶皺斷層山、火山、侵蝕山等。

山地是一個眾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別於單一的山或山脈。山地與丘陵的差別是山地的高度差異比丘陵要大。高原的總高度有時比山地大,有時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異較小,這是山地和高原的區別,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會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

丘陵

丘陵一般指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平緩的低矮山丘。是山地向平原的過渡形狀,丘陵的起伏與坡度大於平原而不及山地。丘陵地質構造較之山地比較單純。但丘陵地區各地發達,切割明顯,山頂多為平而圓的形狀。

我國有許多丘陵,如江南丘陵等。

平原

平原是指海拔2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起伏小的廣大平地。平原海拔較低,以區別於高原,起伏較小區別於丘陵。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衝積平原。

我國有三大平原,分布在我國東部。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海拔200米左右,廣泛分布著肥沃的黑土。華北平原是我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長江中下遊平原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勢低平,河

網縱橫,向有“水鄉澤國”之稱。

冰川

冰川指在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麵傾斜方向移動的巨大冰塊。冰川移動速度很慢,多年隻有幾十米,快的可達幾百米。冰川的形成大致經過三個階段:沉積、粒雪化、成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