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和地貌(1 / 2)

地質和地貌

地質構造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和岩層的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其基本形態為褶皺和斷層。地質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性質、方式和強度的主要依據。通過研究地質構造,可以了解地殼發展曆史

中的重大事件。地質構造也是了解礦床貯藏的依據。

褶皺

岩石中表麵構造形成的彎曲,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麵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麵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

斷層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麵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穀和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穀、我國華山北坡大斷崖。

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育的構造形態,它大小不一、規模 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至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穀,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斷層山

斷層山指由於地層斷裂或錯動而形成的塊狀山體,也稱斷塊山。按其形態可分為地壘式斷層山和掀斜式斷層山。地壘式斷層山是指山邊線較平直,陡山坡立的斷層崖。相鄰的一般為地塹形態,表現為穀地或盆地,如泰山、廬山。掀斜式斷層山指山形不對稱,一側為陡峭的斷層崖,另一側為緩長山坡,向穀地或盆地過渡,如恒

山、太行山。

地貌

地表的各種地形總稱為地貌。地貌是由地球內力與外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以內力作用為主,外力作用為輔。內

力作用形成地表的基本輪廓,外力作用則通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等作用塑造地表,使地表趨於平緩。

根據海拔高度與起伏大小將地貌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按成因分為:構造地貌、氣候地貌、侵蝕地貌、堆積地貌;按動力可分為;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風沙

地貌、海岸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

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麵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麵積約91萬至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和青海東部所占的麵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