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indows 8家族(3 / 3)

中低端市場的情況同樣喜人:海爾一口氣推出了去品牌化的三大遊戲PC係列,分別是雷神筆記本、機械師筆記本,以及極限矩陣台式機;清華同方以“機械革命”來命名其遊戲筆記本產品線;神舟戰神、未來人類、微星、雷蛇……遊戲PC的選擇不勝枚舉。

像DELL Alienware Area-51這種有著頗具攻擊性的外形,極致性能表現的怪獸,以及ASUS ROG G20AJ這種將電源適配器特殊化,從而為空間有限的玩家提供選擇的產品都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因為遊戲PC對整個PC產業的回暖作出了極大貢獻,加之在遊戲領域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廣泛的用戶群體,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遊戲PC在2014年登上“光榮榜”堪稱實至名歸。

蘋果家族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這種感覺,即身邊的朋友谘詢應該買什麼筆記本或是台式機時提及蘋果的幾率遠遠大於之前,很難說是不是因為iPhone和iPad直接推動了消費者對蘋果的認識,反正Windows陣營的表現在這幾年萎靡不振,蘋果陣營卻穩中有升。

既然談論的是PC領域,因此iPhone並不在我們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但它同樣隸屬於新一代蘋果家族,同樣提供了卓越的使用體驗。此外,像iPad mini 3這種略顯“坑爹”的新品讓不少消費者感到失望,但瑕不掩瑜,這並不能代表其他產品不會為我們帶來驚喜。說到iPad mini 3,我們真的很難抑製吐槽的衝動——連三圍都保持不變這個玩意和上一代產品相比有什麼值得購買的地方嗎?蘋果一直在高喊的創新難道就體現在出了土豪金版本以及增加了Tuch ID?

還是看看其他產品吧:

iPad Air 2,加入了Touch ID指紋識別功能,升級了處理器、攝像頭和無線網卡,同時比上一代產品更輕薄;

Mac mini,硬件升級至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提供了Thunderblot 2接口和USB 3.0接口,顯卡也升級至核芯顯卡5000或是銳炬顯卡,Fusion Drive混合硬盤技術可兼顧速度與容量;

iMac,27英寸的新iMac配備了Retina 5K分辨率屏幕,視覺效果相當驚人。入門級iMac的起始售價更低,且依舊是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並沒有采用將上一代產品直接降價銷售的方式,很有誠意;

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盡管發布時間比較靠前,但依舊於2014年度推出的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是大多數消費者心目中最理想的移動計算設備之一。蘋果在這兩條產品線上一向想的十分明白——Air再輕再小也是生產力設備,觸摸屏幕並非剛需,與其徒加成本還不如做的更實在點;Pro在於提供更高的生產效率,因此在便攜和性能的天枰中毫不猶豫地偏向了後者,最新的硬件哪怕是有著銳炬Pro顯卡的第四代酷睿i7處理器都可供選擇;

Mac Pro,世界上最貴的“垃圾桶”。如果你拆卸過這款產品的話,你一定會被蘋果的設計師所折服,在它之前有誰會想到一部PC能夠做成這個樣子?不僅如此,其零部件的設計和布局堪稱巧奪天工,性能更是不必多說,Mac Pro 2014推出之後甚至引發了一輪改造垃圾桶的熱潮,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Yosemite,代號為“優勝美地”的最新版本Mac OS大幅強化了與iOS設備的互動功能,讓蘋果的一致性體驗進一步增強。Yosemite對界麵進行了徹底改造,更加接近iOS的扁平化風格;通知中心除了能夠顯示信息、電子郵件、微博、QQ、微信之外,還提供了日程、時間、天氣和股市的消息,且支持第三方插件並允許用戶自行編輯;Spotlight搜索功能支持更多資源,例如應用程序、聯係人、地圖、字典等;iCloud Drive有些類似網盤,隻不過其中的資料可用其他的蘋果設備,甚至Windows PC去訪問,同時還結合了Mail Drop功能,支持最大5GB的電子郵件附件;Handoff徹底打通了蘋果設備之間的溝通,如果升級到Yosemite和iOS 8.1的話,那麼使用者在手機中瀏覽、處理到一半的任務可出現在MAC中,反之亦然,且在MAC中可以直接開啟iPhone的無線熱點功能。此外,MAC連接iPhone打電話、Air Drop分享和同步等也都有著不錯的體驗。

處於風口浪尖的品牌總會招來各方麵的議論,蘋果就是這樣:擁護者認為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體驗,用起來簡直棒極了,在這個網銀可以用手機,遊戲可以虛擬機的時代,沒什麼理由再使用Windows 了;反對者的出發點則基本有兩個方麵——價格和差異化,他們認為蘋果的產品太貴了,且使用的人也太多了,而鮮有人從體驗的角度挑戰蘋果的地位——這正是蘋果家族令人欽佩之處,也就是說,客觀上無論設計還是體驗都無可挑剔,能夠詬病的全都是主觀意願方麵的差異。

第五代智能酷睿處理器

英特爾和微軟必須要對PC市場的萎靡不振負責,單純以移動互聯網設備衝擊了PC為由推諉根本說不過去,這一點看看MAC設備的銷售情況就知道了!這兩家業界領導廠商根本沒有主動從消費者的角度去創新,而一直在沿著自己的步伐挾持消費者前進,不過如果真的要在他們之間找出主要責任人的話,微軟恐怕“當仁不讓”——微軟用TabletPC告訴大家坑人其實沒什麼大不了,而通過Windows 8則再一次向業界證明了自己“坑隊友”的技能已經升級到了高級階段……

和微軟比起來,英特爾的處境好像更慘一些:微軟有的成本英特爾都有,微軟沒有成本英特爾也要有,畢竟賣Key和賣CPU真是兩碼事,每一次改進製造工藝都要建設新的fab工廠,這著實不是一筆小數目的投資;晶圓成本、良品率、運輸成本這些都是硬生生的投入。其實英特爾完全有機會站在安卓陣營一側,隻不過多年來固有的模式和過於相信老相好的單純讓他們押寶在了微軟,而後果麼……

好在兩家企業都是“家大業大、有的是爸爸”那種,錢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當然技術也從來不是問題。英特爾一直在製造工藝上保持著領先整個業界2-3年的水平—— ARM說我功耗低,英特爾說我製程先進;AMD說我能融合,英特爾說我製程先進;NVIDIA說我性能好,英特爾還是說我製程先進。沒錯,從一路走來的路線看過去,英特爾真沒有說謊。製造工藝先進的處理器可以帶來兩方麵的優勢,首先可以選擇保持相同的芯片麵積和功耗,從而提供更強悍的性能;或者提供近似或者稍好的性能表現,而降低功耗縮小麵積——前者可提供更出色的生產力,後者則更利於便攜設備的研發。

如果談及PC,那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無論Windows還是MAC,無論消費類、遊戲還是商用和生產力,英特爾在這個領域有著無法撼動的地位,眾多設備都采用了英特爾的處理器和芯片組,而每一代計算平台的更新也的確能帶來性能上的提升或是體驗上的改善——如果沒有英特爾,恐怕MacBook Air還做不出來吧。

代號為Broadwell的第五代智能酷睿處理器基於業界最先進的14nm製造工藝和第二代3D三柵極晶體管技術,其鰭片間隙、門間隙、內部鏈接間隙都更小,加之增加了諸如3DL、FIVR、DCC等新技術,因此在性能和功耗的控製方麵有了長足進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第五代智能酷睿處理器就是Core M,一個在出生之後就蒙冤的角色——很多媒體用Core M直接與Haswell U做對比,這其實是不合理的:首先,Core M的功耗隻有4.5W,而HSW-U的功耗則為15或者28W,你怎麼能想象用一個排量0.8的小汽車和5.7排量的大越野去比馬力麼?其次,英特爾給人留下了一個印象,即新品的性能一定比上一代強,再加上真正能用來對比的Haswell-Y找不到什麼產品,所以媒體這麼做倒也沒法過分指責。

負責任的說,Core M就不是為性能而生的產品,它的優勢是在與給具備生產力的設備提供了無風扇設計的可能,或者說讓筆記本可以做的更加輕薄炫酷,至於要不要風扇就看廠商自己了——聯想Yoga 3 Pro還是內置了兩個風扇,雖然比英特爾宣稱的終極厚度稍稍厚了一些,但總體表現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再加上與眾不同的鉸鏈和翻轉變形的能力,這款產品著實堪稱年度亮點。

Core M展示了第五代智能酷睿處理器在功耗方麵的改進,而隨後即將發布的標準電壓處理器則會展示在性能方麵的提升。總而言之,英特爾這個全憑火力壯,一招闖天下的做法到目前為止還是奏效的,畢竟OEM製造商還是要跟著Tick-Tock的腳步不斷推出自己的產品,況且英特爾也給了他們極大自由度,都是一樣的平台,設計出什麼樣的產品那就看自己的功力了。最後,相比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來說,第五代智能酷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