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戊戌六君子
新史說
作者:樂佳
11898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十三,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法場上風雨如晦。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失敗了,慈禧太後已經下旨,要在這裏處死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人。
第一個喋血的是31歲的康廣仁,受刑的時候他喉嚨被繩緊勒,無法作聲。
第二個是33歲的譚嗣同,在砍頭前他高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第三個是24歲的林旭,他是封疆大吏兩江總督沈葆楨的孫女婿,被允許可以穿官服受死。臨刑前,他請求說幾句話,監斬官充耳不聞,林旭於是不再說話,從容就義。
第四個是49歲的楊深秀,他也是喉頭被繩索緊勒,無聲赴死。
第五個是41歲的楊銳,他是朝廷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學生,被捕後張之洞拚命為他向朝廷求情,說楊銳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亂黨”毫無關係,但是慈禧太後並未理會。臨刑前他說:“糊裏糊塗地死,真是死不瞑目。”
最後是39歲的劉光第,他刑前大喊,不經審訊就殺他們,這是違反大清律的。據說他受刑時堅持不下跪,砍頭後屍身不倒,圍觀者為之驚駭不已。
各有不同
雖然同日血濺菜市口,但是六位罹難誌士的主張是大不相同的。
康廣仁是變法核心人物康有為的弟弟,但是他並非變法的核心人物。雖然康有為辦報紙、創學會等所有活動,康廣仁都參與其中,但大部分是事務性工作。康廣仁還發起婦女不纏足運動、開辦大同譯書局等,他遠不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那般激進,最激烈的主張也隻是廢除八股文考試而已。對於維新變法,他曾勸康有為:“阿兄(康有為)歸廣東上海,(梁)啟超歸湖南,專心教育,著書撰述,激勵士人愛國之心,養成眾多實用人才,三年必當有成,然後議變政,救中國大行改革,才可望成功。”康廣仁在給友人的信中也表達過對維新變法的看法:“阿兄(康有為)規模太廣,誌氣太銳,包攬太多,同誌太孤……而皇上無權,安能有成?”
相比溫和的康廣仁,譚嗣同比康有為、梁啟超還要激進得多。康有為到死還是個保皇黨,而譚嗣同在他秘不示人的著作《仁學》中,繼承顧炎武等人的民貴君輕觀點以及西學思想,矛頭直指君主專製,揚言“誓殺盡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滿地球,以泄萬民之恨”。戊戌變法之前,譚嗣同曾多次說:“今夫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為二國垂涎。一旦來爭,度我之力,終不能守,不如及今分賣於二國,猶可結其歡心而坐獲厚利。”譚嗣同認為此舉一可換得列強對變法維新的支持,二可為中國爭取10年自強的時間。
最年輕的林旭,在早年與康有為並不熟悉,戊戌變法前一年,他還在刻意避免與康有為接觸。此後他的觀點受康有為影響,逐漸開始認可維新之論,甚至以康有為弟子自居,在入選軍機處之後,林旭的行為也較為激進。盡管如此,軍機大臣廖壽恒在戊戌政變之後求情時仍不認為林旭與康有為是一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