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而不同的戊戌六君子(2 / 2)

楊深秀與康有為沒太深的交往,1898年他跟維新變法有關的第一道上書,內容是勸告清政府不要妄想借俄國之力阻止德國侵略山東,他力主變法保國不可依賴外國。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後,抓的第一撥兒維新黨人也沒有他,他是隨後上書質問慈溪太後為何囚禁光緒,而遭拘捕殺害。

劉光第的情況很複雜。一方麵,劉光第參與了一些維新活動,還曾以身家性命替康有為擔保;另一方麵劉光第被殺後抄家發現了他彈劾康有為的奏章,尚未寫完。私下裏,劉光第對維新派與守舊派的爭端並不認可,他說“新舊兩黨,互爭朝局”令他寒心,同時又自詡“好在自己並無新舊之見,新者、舊者均須用好人,天下方可久存”。

真正冤的是楊銳。楊銳是張之洞的學生,對維新派的一些做法很不認可,在給張之洞的信中說康有為“繆妄”,不過保守派也沒有希望,他更傾向於不改變政體的自強運動。其軍機處同僚高樹後來回憶說,楊銳對同為軍機章京的維新誌士譚嗣同、林旭很有意見,私下裏形容譚嗣同是“鬼幽”、林旭為“鬼躁”,聲稱“某君鬼幽,某君鬼躁,同列如此,禍可知矣”。戊戌政變之前,楊銳甚至要發聲明說自己與康有為毫無關係以避禍,隻是後來怕因此導致同僚關係鬧僵而作罷。

殊途同歸

若問戊戌六君子的共同點,那就是救國的理念。

這六人中,康廣仁是跟隨其兄康有為一直搞救國的,而譚嗣同、楊深秀、劉光第、楊銳、林旭五人,均是在中日甲午之戰後,在清政府喪權辱國之後,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楊銳慨言“二十年臥薪嚐膽”,劉光第上《甲午條陳》,譚嗣同憤而著《仁學》,楊深秀思“甲午之恥”,林旭有詩雲“分明家國千行淚”,救國圖存,雪甲午恥,成了這群觀念並不相同的知識分子的共識。

在民族大義之外,這六人的另一個共同點則讓他們同赴一死,那就是對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的相似態度。維新變法的一個主要矛盾就是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的權力之爭,而這六人出於不同考慮,都站在光緒皇帝一邊,這才是慈禧太後痛下殺手的關鍵。楊深秀本來沒事,卻在戊戌政變後質問慈禧為何拘禁光緒;劉光第在戊戌前就上書要慈禧把權力給光緒;譚嗣同、林旭直接參與了康有為、梁啟超最後救援光緒的活動;楊銳對甲午之戰中慈禧的作為公開批評。這些舉動本就是慈禧的大忌,在戊戌政變的你死我活中,更成了慈禧舉起屠刀的動機。

維新變法中的皇帝與太後權力之爭,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是個更耐人尋味的問題。曆史上,維新誌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變法之前宣揚的君主立憲、開議會、定憲法等關鍵政治主張,即使是在百日維新最順利的時候,也沒有被光緒皇帝提起過一次。光緒皇帝下令執行的維新政策,也無非是發展工商業、廢除八股文考試等一般政策。光緒皇帝對變法維新的興趣,和從慈禧太後那裏爭回權力的興趣,究竟哪個更大一些呢?答案恐怕隻有光緒皇帝自己知道。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