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第一戰,年輕的越軍以7000之眾圍攻法軍400人,竟然還兩次撤退,差點兒功虧一簣。這讓武元甲與中國軍人的首次合作顯得磕磕絆絆。但是武元甲這個未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秀才,在陳賡、韋國清等中國“嚴師”的教導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還是贏得了戰爭。
攻下東溪後,武元甲覺得越軍很疲憊,想原地休息幾天,就派手下士兵去搬運軍糧了。陳賡聽說後又去找武元甲,反複講述繼續追擊敵人的必要性,武元甲最終更改部署,把派去背大米的士兵緊急叫回來,繼續進攻高平。結果在這場圍殲法軍之戰中,越軍幾次攻不進去,他給陳賡打電話商量:“部隊已經很疲勞了,是不是撤下來一下?”這一次,陳賡真急了,他回答:“這樣的仗我們再不打,就無仗可打了!”武元甲解釋說:“部隊太疲勞了,我看很難攻上去……”陳賡深知這是圍殲法軍的關鍵時刻,他在電話中脫口而出:“如果這樣的仗還不打,我就卷鋪蓋走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指揮部動搖,就要葬送戰役勝利的大好時機!”說完,陳賡重重地放下了電話。武元甲事後回憶,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陳賡發這麼大的脾氣。官司打到胡誌明那裏,胡誌明指示武元甲進攻,3天後法軍被全殲,越軍打通了中越邊界,一舉扭轉了此前4年的頹勢。
盡管有這樣的爭吵,但是,抗法戰爭的節節勝利證明了陳賡的判斷,也見證了武元甲的成長。1953年,在韋國清等中國顧問的幫助下,武元甲指揮越軍贏得了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從此武元甲有了第二個綽號:“奠邊府之虎”。奠邊府之戰成為越南抗法戰爭的決定性戰役,8年抗法戰爭以法軍的全麵撤離越南告終。
53年後的2003年,武元甲在紀念陳賡誕辰100周年時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每次到中國,我幾乎都去探望陳賡同誌及其家人。他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
大將的黃昏
在贏得抗法戰爭勝利後,武元甲被授予大將軍銜,隨後他作為越南國防部長,又帶領越軍投入抗美戰爭。在這場長達10年的戰爭中,中國提供給越南大量的援助,武元甲帶領越軍與美國艱苦作戰。
抗美戰爭結束後,越南的黨政軍大權逐漸被黎筍集團把持。黎筍傾向於反華,而武元甲力主與中國和睦。1975年越南統一後,華僑受到不公平待遇,武元甲公開指責黎筍“太霸道”。1978年前後,中越兩國分歧越來越大,武元甲又提出要“和中國同誌緩和矛盾”,再次遭到黎筍批評,並被暫停國防部長職務。1979年中國進行對越自衛反擊戰,黎筍於1980年解除了武元甲的軍委書記職務。不過武元甲還是在越共政治局裏反對越南入侵柬埔寨。結果,武元甲在1986年越共六大後被安排“退休”。
黎筍1986年去世後,中越關係開始出現緩和跡象。1990年,武元甲作為越南政府代表,身著大將禮服,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亞運會開幕式。第二年,中越關係正常化。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