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上的衝突
在北京出門,太太總是坐在副駕駛座上,第一件事就是係牢她的安全帶,比我還緊張,唯恐別人的車碰了我們。最讓我不高興的是,她總是把“慢一點”掛在嘴上:不許我並線、不許我超車。這樣難免就要鬥嘴,發生衝突。
一次我並線超了車,太太馬上搖下車窗,向旁邊的車高喊:“對不起,對不起!”我說,沒那個必要,中國開車的人不習慣這樣多事。她生了氣,一臉的不高興,說我不講禮。
尤其叫我不能忍受的是,開到沒有人行橫道的土馬路上,一見探頭探腦要橫穿馬路的人,太太立馬要我停車,把手伸出窗外,招呼行人快過。結果引起後麵的車喇叭聲響成一片。她見我不高興,就大聲對我說:你不知道行人第一嗎?你以為開車的人就特殊嗎?所以每當她坐在車上,我隻有跟著前麵車慢行的份兒,不敢並線、不敢超車,感到很受約束。
到了家,太太教訓我道:瑞典人少,車也沒有北京這樣擁擠,但都能遵守行車規則,我警告你,你決不能把北京開車的惡習在瑞典重演。
太太如今回了瑞典,我除了想她,讚賞和珍重她的善良、對生命的敬畏,循規蹈矩的執著外,也在設法彌補我們之間的那些差距。
人情交往因地製宜
太太知道中國人送禮講究厚重。禮薄意輕,禮重情深。於是,每次來北京,都從瑞典買不少質量很好的巧克力,用來送給我的親友、對我不錯的領導、同事、鄰居,乃至隻看過一次病的醫生,以表謝忱。那些把旅行箱擠得鼓鼓的巧克力,都是品牌貨,一盒一般都在200~400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200~400元。
而在瑞典,人情交往沒那麼鄭重,也沒那麼繁瑣。與中國不同的是,如果舉辦與朋友、鄰居經常性的聚會,不是弄它個七碟八碗,酒足飯飽,而是自己或與朋友一起,先做幾樣別致的菜肴,準備點麵包、幾瓶啤酒或咖啡。客人來時,常常自己帶上一瓶酒、一盒自製的小點心、一束花,都可表情達意。餐前餐後更多的是交流、談心和沒完沒了的聊天。
太太每次的北京之行,最快樂,也是最重視的就是到秀水街購買價廉物美的絲巾、工藝品和玩具,回國後送人。
太太鄰居有個4歲大的小女孩叫多加,很漂亮,特機靈,太太每次回去都有小禮物送她。有一次,她突然跑去問我太太:阿姨,你咋還不去北京呢?你不想你老公,可你老公想你呀。太太還沒反應過來,她已經跑得無影無蹤。太太知道小家夥的“問題”意味著什麼。
這次在北京的小商品市場,太太采購禮物時,走到鞋櫃前,拿起一雙閃閃發光的小童鞋愛不釋手,說:這小鞋若送給多加,她一定很高興。買上以後,在家裏裝箱時,她又把那小鞋拿出來左右端詳,還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就好像已經見到小多加穿著她送的閃光小鞋,在院子裏興奮地瘋跑的情景。
當中國人在計較禮物是否貴重,儀式是否隆重時,瑞典人想的卻是,人情交往中那份輕鬆、快樂、隨意和自在;他們就是在這過程中享受著休閑與幸福。
太太如今回了瑞典,我除了想她,還讚賞和珍重她的善良、善解人意、對生命的敬畏、循規蹈矩,也羨慕她的簡單與快樂。當然,我也在設法彌補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差距。(責編:蕭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