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太太在北京
看人生
作者:黎中
我的太太是個瑞典人,漢語說得還行。她到北京也就來過三四次,對所見所聞總是充滿了好奇,同時也以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處理一些人和事。下麵的故事有點趣味,反映了瑞典人與中國人的文化差異。
旅遊車上的“募捐”
今年五一長假期間,她說她要去看看雲崗石窟、懸空寺和應縣寶塔。我們就參加了一個二日遊的散團,玩得很是開心。第二天在結束旅程的路上,山西地接導遊小張,在跟車上的遊客告別時說,由於自己的疏忽,在給大家結算門票款時找錯了錢,賠了二百元錢,但她覺得兩天的旅遊,大家對她的工作支持和配合還是很好的,給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並鞠躬向大家告別。
車上的答謝掌聲還未落下,我太太便從我身邊的座位上離開,向車後走去,我沒在意。不大的功夫,她提著一個小塑料袋走向導遊,並大聲說,小張,你為了我們旅行快樂而受損失,我們過意不去,大家自發給你揍了點錢,以彌補你的損失。你當導遊很辛苦,也不容易,請你接受我們的心意!出乎預料的小張一再推辭後,眼睛有點濕潤地說,謝謝大家!更要謝謝這位外國女士。過去我們導遊也曾發生過找錢找錯而賠錢的事,可這次大家這樣同情並幫助我,還是遇到的第一次。說完後,她緊緊地擁抱了我太太,車上又一次響起了掌聲。
我知道,車上的人對我太太好心募捐會有不同的態度,可她沒容與我商量,就去動員大家實施幫助,也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太太回到座位上,她麵對我讚賞而複雜的眼神說,小導遊辛苦兩天,結果賠了錢,我們幫扶幫困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也是應當的,不值得你大驚小怪。“沒有啊,你在北京一見乞討的就去施舍,我已經習慣了。”我辯解道。
急診室裏的慷慨
北京的天突然熱了起來,我因眩暈,被推進了326醫院急診室。在醫生對我實施診斷時,我太太發現急診室裏一個農民工模樣的患者也躺在那裏,因為繳不起治療費一籌莫展。
太太一邊張羅著讓大夫給我治療,一邊找到主治醫生說,這個人缺的八百多元我給出了。大夫確認我太太是個外國人,並不認識那位患者,思索了一會兒說,那位患者無錢治療的事,不用你操心,由我們醫院來解決。我太太說,不管怎樣,人是最重要的,救人治病是最最要緊的。
後來,她給我解釋道,我們替無錢的人花錢治病是值得的,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錢沒有了可以再掙,人沒有了那可是再活不過來了。在瑞典這樣做是不奇怪的。
在我輸液的兩個多小時裏,主治醫生兩次找我太太致謝,並和我們約定了再次給我仔細檢查的時間。
高聲喊著去找收費員
一天下午,太太說她沒去過天意小商品市場,想去逛逛。我們把車停在了展覽路外交學院對麵(我估計不收費)的輔路上。在天意逛了才10分鍾,就到了天意市場下班關門的時間。出來取車時,車窗上貼著二指寬的小紙條,我一瞧是寫著停車時間的收費條。四處張望,也沒見收費員出現,我想盡快離場。當我將車快開出去的時候,我太太突然攔住車,要我停下來。等我停下車,她才走上人行道,高舉著小紙條,邊走邊喊:收費啊,收費啊!伸著白胖胳膊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樹叢中,也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和好奇。
當騎著充電車的收費員出現在我麵前時,太太才一邊擦著汗水,一邊氣喘籲籲地跑了過來,責怪收費員不來收費。因為她聲音大,又不像是中國人,人行道上的不少路人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都駐足觀望。收費員感慨地說:我是第一次遇到主動找我交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