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友姚明,希望你在彼岸獲得安寧(1 / 2)

老友姚明,希望你在彼岸獲得安寧

看人生

作者:於渤

一個堅強、樂觀、熱心腸的老朋友走了。

8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姚明在醫院去世,享年89歲。

我和姚明相識相交七十餘年——上學時同吃同住,後一起投身革命,一同被分到山東大眾日報社。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先後調到北京工作。1982年,我們都離休了,同被借調到中紀委信訪處,為老同誌落實政策忙碌了一年多。1983年,她參與創辦《老人天地》還叫我短時間幫過忙。

向往抗日的閨蜜

要強、爽朗、熱情是姚明留給我最深的印象。1938年,剛入學的我時常早起溫習英語。舍友告訴我:“你起床,姚明就起;你不起,姚明也不起。”那時候我們還不熟悉,我心想她怎麼會注意到我呢?我第二天起床後,偷偷把臉盆塞到被窩裏,假裝還有人在床上睡覺,姚明果然沒起床。事後,她發現我捉弄她並不惱火,我倆無形中有了一種惺惺相惜的默契。

1939年初,姚明的父親突然被日本人捉到位於泰安的日本憲兵隊。她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隻會六神無主地哭泣。出麵周旋的事情全靠姚明,在同學的幫助下,姚家請人幫忙說情。我自告奮勇陪她坐火車去泰安日本憲兵隊見她父親。幸而,姚明的父親很快就被釋放了。經此一事,姚明的父母要認我做“幹女兒”,我和姚明的關係越發不一般了。她有什麼好吃的、好書都忘不了給我留一份,我有什麼好事也總想著她。

我們上的教會學校信息十分閉塞。有一天,姚明偷偷借給我一本胡蘭畦的《在德國女牢中》,這本描寫反抗法西斯暴行的革命書籍給我們很大的震撼。我們讀到高中時,日本侵略者對山東淪陷區的控製更加嚴苛,所有的學校都增加了日文課,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拿不到畢業證。我和姚明都下定決心寧肯退學,也不願學侵略者的文字。有一位同學私下在家請了中文老師,我們就去他家旁聽。這位老師給我們講解《出師表》、《離騷》等愛國詩文,還讓我們討論什麼是“人生的真諦”。姚明寫的文章如果沒得“優”,她就再寫一篇。一個深夜這位老師被日本人逮走了,我們抱頭痛哭。這段旁聽的歲月非常短暫,卻像一片鬆明,點燃了我們熱愛祖國的心。

1942年的一天,我在同學張訓的住處,遇到兩名氣質迥然不同的女同誌。當我得知她們是來自解放區的八路軍時,我高興地叫來了姚明。這兩個女同誌給我們講了許多共產黨八路軍抗日的事情,我們聽了非常激動,一心想到根據地去。在八路軍女同事的幫助下,我先說服了寡母,去了日照根據地。1943年,我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重返濟南,動員同學們參加革命。姚明肯定是要去的,但是她父母不同意,我說:“咱們先走吧,事後讓我媽媽去你家跟你爸媽說。”於是,她賣掉心愛的自行車換成路費,我們幾個同學一起投奔根據地。